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郭小安

个人简介

郭小安,1980年12月生,江西遂川人,曾任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201307-201902),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入选第四批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获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唐立新优秀奖教金以及河钢奖教金,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其中CSSCI论文4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次,获得省部级奖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2011)、《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2015),参编(副主编)、参译其他著作3部,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项(2010、2015),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等其他课题12项。 一、工作经历 200907-201307 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307-201803 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703-201704 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201709-201710 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01803—201902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终身制序列),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07-201812 重庆市璧山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 201902- 入选中组部第四批国家青年拔尖人才 二、主持课题 1.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时代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媒介动员机制研究”(在研) 2.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及应对策略”(已结题) 3.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视觉修辞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子课题“公共事件治理的修辞逻辑与图像预警机制研究”(在研) 4.主持2014年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网络抗争的情感动员策略及应对”(已结题) 5.主持2015年重庆市发改委研究课题“重庆市重大项目舆情预警及应对机制研究”(已结题) 6.主持2015年重庆市委统战部委托课题“新媒体从业人员重要人士的作用发挥研究”(已结题) 7.主持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一般项目“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叙事及动员方式”(已结题) 8.主持2014年度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人文通识课程互动教学方法研究”(在研) 9.主持2014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宏思维’的培养”(在研) 10.主持2014年重庆大学跨学科重大课题“中国网络抗争的情感动员机制研究”(在研) 12.主持2016年重庆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项目“中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指标体系及治理策略”(在研) 13.主持2018年重庆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项目“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图像传播与视觉修辞”(在研) 三、学术著作 1.《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3万字)(独著),2011年5月。 2.《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0万字)(独著)2015年3月。 3.《新闻传播学研究所论丛1》,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副主编。 五、主要获奖 1.入选第四批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019) 2.入选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9) 3.专著《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获第九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 4.博士论文《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基于媒介与民主的关系视角》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 5.重庆大学第六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2018) 6.重庆大学“唐立新优秀奖教金”(2017) 7.重庆大学“河钢奖教金”(2019) 8.中国新闻史学会201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19) 9.首届视听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8) 10.中国网络与新媒体年会最佳优秀论文奖。(2015) 11.重庆市政治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 12.《情报杂志》“年度优秀作者”(2016) 六、主讲课程 本科生:《传播学概论》《舆论学》《政治学原理》《新生研讨课》 硕士生:《舆请信息与危机管理》 博士生:新闻传播学前沿专题(合上)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政治传播、公共舆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部分代表性论文 1.《舆论的公共性与公众性:生成、偏向及融合—一项思想史的梳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独著) 2.《图像传播时代的符号载体与共意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9年第49期。(第一作者)(TSSCI,国际传播学会唯一附属中文学刊) 3.《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1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9年第6期全文转载) 4.《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 5.《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5期。(独著) 6.《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及共意动员》,《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第一作者) 7.《社会抗争中理性与情感的选择方式及动员效果—基于十年120起事件文本的统计分析(2007-2016)》,《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1期(独著) 8.《网络舆情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独著) 9.《谣言、传播媒介与集体行动—对三起恐慌型谣言的案例分析》,《现代传播》,2013年第9期(第一作者) 10.《衍生与融合:框架理论的跨学科对话》,《现代传播》,2018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1.《媒介动员视角下“表演式抗争”的发生及仪式》,《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第一作者) 12.《“层中层”的想象与行动:知识群体维权符号的抽象性与标出性》《新闻大学》,2018年第1期。(第一作者) 13.《民族主义运动中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与“第三人效果”》,《新闻大学》,2019年第3期。(第一作者) 14.《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意愿——一项针对成、渝两地新媒体从业者的调查研究》,《新闻大学》,2016年第4期。(第一作者) 15.《从运动式治理到行政吸纳:对网络意见领袖专项整治的政治学反思》,《学海》,2015年第5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管理科学》全文转载,2015年第12期) 16.《新闻框架与社会运动框架:两种研究视角的整合与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7年第11期) 17.《新闻从业者的自主性感知与政治效能感一项针对西北地区的调查研究》,《新闻记者》,(第一作者) 18.《共意性社会运动:概念、内涵及本土化阐释》,《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第一作者) 19.《谣言心理的三个研究视角:理论整合与现实关照》,《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4年第18期) 20.《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反思与中国经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独著)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审核委员、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山大学互联网与社会治理中心特邀研究员、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青年教师科协副主席等。同时还兼任《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审稿专家以及《电子政务》(CSSCI)刊物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