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广益

个人简介

李广益,重庆人,文学博士,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重庆市首届“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编委。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2004),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200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博士(2013)。博士论文题为"Peace under Heaven: The (Re)Making of an Ideal World Order in Chinese Utopianism (1902-1911)"。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开放时代》《Science Fiction Studies》《Utopian Studies》等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并有小说、随笔、时评、译文散见于《读书》《科幻世界》《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等报章杂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曾担任北京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第五、六、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委,定期发布《中国科幻月报》(Chinese Science Fiction Newsletter)。主编《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2020),编著《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2016)、《<三体>的X种读法》(2017),译著《乌托邦之概念》(2018)。 开设课程: 重庆大学荣誉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博雅) 本科生: 20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鉴赏(汉语言文学)、乌托邦名著选读(通识)、大学国文(通识)、科幻小说与电影(通识) 研究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专业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专业基础)、人文经典选读、学术英文 教育背景: 2000.09—2004.06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 文学学士 2001.09—2003.06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法语辅修学位 2004.09—2007.06 清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文学硕士 2007.09—2013.06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 文学博士 工作履历: 2012.11—2013.01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论文奖学金研究员 2013.07—2016.08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2016.09—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学术荣誉 重庆市首届“巴渝学者·青年学者” 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第五届“希望英才”青年学者 主持课题: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14CZW045,已结项) 2、重庆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乌托邦名著选读》” 3、重庆大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通识教育课程:《科幻小说与电影》” 4、重庆大学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文化研究的理论译介与本土实践”(已结项) 5、重庆大学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共和国风:1950年代文学研究”(已结项) 6、重庆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晚清科幻文学与文化研究”(已结项) 学术网站: 世界华文科幻研究坊(http://www.chinesescifi.org/) 论著获奖: 1、论文“凡尔纳的中国旅途”获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2016)最佳评论金奖 2、编著《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获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2016)最佳原创图书银奖 3、论文“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度优秀论文奖、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评奖论文类二等奖,并入围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入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17)》《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文化状况》《重庆作家作品年度选·文学评论卷》等多种文集 4、论文“中国电王:科学、技术与晚清的世界秩序想象”获国际幻想艺术学会(IAFA)2018年度杰米·毕肖普纪念奖 5、论文“南方来信:越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获重庆市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6、论文“罗辑的决断:《三体》的存在主义意蕴及其文化启示”入围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编著: 《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三体>的X种读法》(第一编者),三联书店,2017 《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担任主编;获国家出版基金及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 12, Number 4, Guest Editor 译著: 1、詹姆斯·冈恩:“科幻小说基本书目”,《科幻世界·译文版》,2005年9月号。 2、劳伦斯·M·绍恩:“野牛犬”(小说),《科幻世界·译文版》,2007年3月号。 3、孟悦:“反译现代符号系统:早期商务印书馆的编译、考证学与文化政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5-21。 4、罗伯特·斯科尔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阿瑟·B·艾文斯等:《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合译,第三译者),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5、艾萨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合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6、鲁思·列维塔斯:《乌托邦之概念》(合译,第一译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思想史、乌托邦文学与思想、科幻文学与文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论文、评论与随笔: 1、“世纪末的华丽”,《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2月12日。 2、“灰色城市中的曙光——品味《钢窟》”,《惊奇档案》2004年第9期。 3、“浪漫之国·奇想流芳——法国科幻小说简史”,《科幻世界·译文版》2005年3月号。 4、“属于未来的智者——科幻作家”,《科学时报》2005年6月14日。 5、“《新纪元》研究”(与陈楸帆合作,第一作者),《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研究精选》,吴岩主编,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215-230. 6、“诡异与不确定性:韩松科幻小说评析”,《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102-106.(CSSCI) 7、“越南与韩国,谁更像中国?”, 《上海国资》2010年第10期。 8、“幻兴中华:鲁迅留日时期科幻小说翻译研究”,《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88-9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9、“从花园社区到清净世界——读《生态乌托邦》”,《绿叶》2011年第1期。 10、“中年人为何‘不安分’?”,《新京报·新知周刊》2011年2月27日。 11、“科幻属于世界——2011年伊顿科幻大会手记”,《科幻世界》2011年第4期。 12、“中国古代乌托邦叙论”,《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79-82. 13、“有伊斯兰自中华来——印尼人中国观的变化”, 《社会观察》2012年第12期。 14、“‘New Year’s Dream’: A Chinese Cosmopolitan Utopia.” Utopian Studies 24.1 (2013): 89-104. 15、“科普如何战胜谣传?”,《社会观察》2013年第8期。 16、“‘黄种’与晚清中国的乌托邦想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3期,13-28。(CSSCI、重要期刊) 17、“35年后,让我们约会……”,《课堂内外》2014年7-8期。 18、“中国电王:科学、技术与晚清的世界秩序想象”,《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3期,38-52。(CSSCI、重要期刊 《新华文摘》网络版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19、“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31-141.(CSSCI、重要期刊) 20、“惊异、宏大与中国科幻的刘慈欣问题”,《文汇报》2015年10月14日。 21、“昂纳克寓言”与“莫德罗问题”,《经略》(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5年,136-141. 22、“凡尔纳的中国旅途”,《读书》2015年11期,44-51.(CSSCI、重要期刊) 23、“乌托邦的归来: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133-138。(CSSCI) 24、“‘改造世界的人们,当然也改造着自己’——在AlphaGo身边眺望人类未来”,北岛主编:《此刻》,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6年,13-20. 25、“‘后人类’时代晨曦中的思考”,《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24-28. 26、“想象的共同体:被忽略的未来维度”,《文艺报》2017年7月28日。 27、“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8期,48-61.(CSSCI、重要期刊) 28、“《三体》的言说史”,《光明日报》2017年9月14日。 29、“科幻 内蕴于国家发展实力的深处”,《学习时报》2018年1月26日。 30、“南方来信:越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134-142.(CSSCI、权威期刊) 31、“从文学青年到文学革命家——论胡也频与丁玲早期创作的相互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3期,63-78.(CSSCI、重要期刊 第二作者) 32、“一场重访‘康圣人’的思想修行”(原题:“比较政治分析的思想魅力——评章永乐《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中国经营报》2018年6月25日。 33、“Eerie Parables and Prophecies: An Analysis of Han Song's Science Fictio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7.1 (2018): 28-32. 34、“国际博弈与未来10年的中国文学”,《文艺报》2018年8月17日。 35、“‘神药’格列卫在世界各国的价格何以差异巨大?”,《学习与研究》2018年第9期,59-62. 36、“从科幻现实主义到科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选刊》2018年第6期,337-339. 37、“‘现代化’的憧憬与焦虑:‘黄金时代’中国科幻想象的展开”,《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6期,63-79.(CSSCI、权威期刊 第二作者) 38、“罗辑的决断:《三体》的存在主义意蕴及其文化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12期,1-16. (CSSCI、重要期刊) 39、“China Turns Outward: On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Liu Cixin's Science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46.1 (March 2019), 1-20. (A&HCI) 40、“光面与暗面:百年中国科幻文学中的工业形象”,《东方学刊》2019年夏季刊,53-59. 41、“2018年的中国科幻小说”,《南方文坛》2019年第4期,24-28.(CSSCI) 42、“论《三体》中的人类共同体想象”,《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3期,56-62. (CSSCI扩展 第二作者) 43、“赵南栋之殇”,《新文学评论》2019年第3辑,85-88. 44、“世界乌托邦的兴起——以《大同书》和《现代乌托邦》为中心”,《励耘学刊》2019年第2辑,22-31.

学术兼职

学术兼职 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中国科协财政项目评审专家 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乌托邦研究会(北美)会员 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