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代彦军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96-1999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动力与热力工程系 博士 1993-1996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动力与热力工程系 硕士 1989-1993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动力与热力工程系 学士 工作经历 2015.4-今,动力与能源工程系,系主任 2007.10-今,太阳能发电与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6-今,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长聘教授,二级教授 2005-2016,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2001-2005,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副教授 1999-2001,上海交通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博士后 出访及挂职经历 2001.7-11,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 Research Associate 2009.12,美国North Dakoda State Univerisity机械工程系 Visiting Professor 2010.5,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系 Marie Curie Fellow 2012.10-,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Principle Investigator (PI), Waste management in megac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energy recovery 科研项目 2018-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阳能氨水再吸收多重回热式热泵循环机理与试验研究(51736006),负责人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效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50376079),负责人 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菲涅尔透镜的高倍太阳能聚能与传能方法理论与实验研究(50876063),负责人 2013-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点、线耦合聚焦复合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转换机理研究(51276112),负责人 2015-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阳能热能辅助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理论与实验研究(51476099),负责人 2019-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两岸项目),太阳能驱动回热型除湿空调循环及强化除湿机理研究,(51961165110),负责人 2016-2021,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 传热传质与高效热力系统的基础研究(51521004),方向负责(项目负责人:王如竹教授) 2011-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筑热湿解耦环境控制原理及方法研究(51036001),交大负责人 2020-2023 国家重点要发专项,低碳社区,建筑清洁能源冷热电联产关键技术与示范(2019YFE0104900),负责人 2008-2010 国家863项目,单步两级式太阳能复合除湿空调系统(2008AA05Z420 ),负责人 2012-2015 12.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太阳能中温技术与工业应用(2012BAA05B00),项目召集人 2011-2015 1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采用复合工质的建筑构件化太阳能平板集热系统应用与示范(2011BAJ03B01-03),负责人 2006-2010 11.5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太阳能供热、制冷、通风复合能量系统研究与设备开发2006BAA04B03-01,负责人 2006-2010 11.5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利用新能源的粮食干燥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2006BAD08B06-02,课题负责人 2008-2010 11.5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间歇模式下建筑热动态特性与建筑科学用能2008BAJ12B01,课题负责人 2004-2006 10.5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课题,太阳能低温储藏稻谷综合技术与示范(2004BA523B02),子课题负责人 2011-2014 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子课题,IEF 半导体制冷、散热与温度控制、以及PAGE 电泳散热与控制(2011YQ030139),负责人 2012-2014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基于中温集热器的高效太阳能空调(20110073110034),负责人 2009-2011 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太阳能热驱动制冷空调技术 09160702300,负责人 2004-2006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溶液除湿与化学潜能蓄存热质传递规律研究(04ZR14080),负责人 2006-2008 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模块化中高温聚能式太阳能转换利用装置理论与实验研究(06JC14040)技术负责 2002-2005 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节能建筑湿度控制中的传热传质与流动问题研究(02DJ14044),负责人 2003-2005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与系统集成(03DZ12012),负责人 2010-2013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聚能式太阳能集热、蓄热与供热制冷综合研究及示范(10dz1203400-02)负责 2005-2007 世博科技专项,城市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 05dz05807,2005BA908B07),第二负责人 2005-2006 上海市建交委项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05DZ05842),负责 2012-2014 上海建交委项目,上海地区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适用性研究,负责 2012-2016 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RF)CREAT计划项目,Waste management in megac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energy recovery,负责 2007-2012 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项目,Sino-Italian Green EnergyLaboratory Project,负责 2009-2012 日本大金公司项目,The Performance Validation by theReal Residence Model Experiment of Ecological Energy System (EES),负责 2005-2007 日本大金公司项目,Development of a High Performance Two Stage Desiccant Cooling System,负责 2003-2005 日本大金公司项目,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New Hybrid Desiccant Materials,负责 2005-2006,美国联合技术公司项目,Solar assisted heat pump,技术负责 2009,国际铜业协会项目,工业领域太阳能热利用研究,负责 专著: 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代彦军,葛天舒,李勇。《太阳能空调工程设计与实践》,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教材: 代彦军,葛天舒,《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教学工作 1、课程名称: 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 48 学分:3 2、课程名称: 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利用 授课对象:硕士生 学时数: 48 学分:3 软件版权登记及专利 1.国家发明专利:混合式除湿空调,授权号: ZL200410018292.8 2.国家发明专利:含卤素金属盐除湿/加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授权号: ZL 200610025464.3 3.国家发明专利:可利用低品位热源的两级转轮除湿空调装置,授权号: ZL 200710045901.2 4.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驱动的单个转轮两级除湿空调器,授权号: ZL 200710045902.7 5.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驱动紧凑式两级并联液体除湿空调,授权号: ZL 200810037414.6 6.国家发明专利:基于固体吸附制冷机的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授权号: ZL 200510028217.4 7.国家发明专利:再生式除湿换热器,授权号:ZL200910309798.7 8.国家发明专利:基于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建筑供热采暖系统,授权号: ZL201010129566.6 9.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驱动制冷机与二氧化碳热泵的联合空调系统,授权号:ZL201110072622.1 10.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联合空调系统,授权号:ZL201110072189.1 11.国家发明专利:再生式蒸发冷却空调,授权号:ZL201010579618.X 12.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压气蒸馏海水淡化装置,授权号:ZL 201010300875.5 13. 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驱动单双效耦合型溴化锂制冷机, 授权号:ZL201310161559.8 14. 国家发明专利:废水余热驱动式空调新风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授权号:ZL201610184083.3 15. 国家发明专利:带半椭圆玻璃盖的直通式单管太阳能吸收器, 授权号:ZL201510439215.8 16. 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直膨式热泵热水器用吹胀式复合通道蒸发器, 授权号:ZL201210545402.0 17. 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跟踪聚焦发电及制冷系统, 授权号:ZL201410597106.4 18. 国家发明专利:太阳能驱动的回热式固体干燥除湿空调系统及运行方法, 授权号:ZL201610184103.7 19.. 国家发明专利:再生回热除湿热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授权号:ZL201610184051.3 20. 国家发明专利:废水余热驱动式干风冷水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授权号:ZL201610184101.8 21. 国家发明专利:基于除湿换热器的再生除湿热泵及其运行方法, 授权号:ZL201610184053.2 荣誉奖励 2018 WSSET Innovation Awards 2018-- Desalination, World Society of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2017 WSSET Innovation Awards 2017-- Energy Efficiency (heat pump), World Society of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Elsevier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2014,2015,2016,2017,2018) 2014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吸附式制冷机理与传热传质特性及循环理论研究(排4) 2010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排2) 2006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排2) 2008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吸附式制冷机理与传热传质特性及循环理论研究(排4) 2006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排15) 2018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上海气候适应型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排7) 2008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供热、空调复合能量系统 2003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吸附式制冷理论与实验研究(排3) 2000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用制冷空气调节机(排11) 2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5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2008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  2010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 2011 上海市曙光学者 2012 中国制冷学会青年科技奖 2013 夏安世教育基金会杰出教授奖

研究领域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 除湿空调、环境湿度控制 可持续建筑能源、可再生能源区域综合利用及规划 海水淡化与能量利用 热电制冷系统及其应用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Jia,Teng; Dai,Yanjun, Development of a novel unbalanced ammonia-water absorption-resorption heat pump cycle for space heating, ENERGY, 161,2018: 251-265 [2]. Lingyu Zhou, Xian Li, Yao Zhao, Yanjun Dai*,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single/double hybrid effect absorption cooling system driven by linear Fresnel solar collectors with latent thermal storage, Solar Energy, 151, 2017, 82-94 [3]. X. Li, Y.J. Dai*, R.Z. Wang,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n solar thermal conversion of a conical cavity receiver employing a beam-down solar tower concentrator, Solar Energy, 114, 2015, 134-151 [4]. S. Deng, Y.J. Dai*, R.Z. Wang,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solar combi-system with carbon dioxide heat pump, Solar Energy, 98, Part C, 2013: 212-225 [5]. Y.J. Dai, H.M. Hu, T.S. Ge, R.Z. Wang, Per Kjellsen, Investigation on a mini-CPC hybrid sola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unit, Renewable Energy, 92, 2016: 83-94 [6].Y. Zhao, Y.J. Dai*, T.S. Ge, H.H. Wang, R.Z. Wang, A high performance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unit using solid desiccant coated heat exchanger with heat recovery, Energy and Buildings, 116, 2016: 583-592IF=2.973 [7].Y. Zhao,T.S. Ge,Y.J. Dai*, R.Z. Wang,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unit using fin-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silica gel coating,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63,(1), 2014: 52-58 [8].H. Li, Y.J. Dai*,M.Koehler, Simulation and parameter analysis of a two-stage desiccant cooing/heating system driven by solar air collector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3,67(3),309-317. 他引11/11次 [9]. D. La, Y.J. Dai*, Y. Li, Z.Y. Tang, T.S. Ge, R.Z. Wang,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wo-stage dehumidification and regenerative evaporative cooling, Applied Energy, 2013(102), 1218-1228. [10]. Y.J. Dai, X. Li, L.Y. Zhou, X. Ma, R.Z. Wang, Comparison-based optical study on a point-line-coupling-focus system with linear Fresnel heliostats, Optics Express,2016,24(10)

学术兼职

2017- 今 ,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Associate Editor(IF=12.11) 2015-今,《Solar Energy》,Subject Editor (IF=4.608) 2010-2015,《Solar Energy》,Associate Editor (IF=4.608) 2010,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Guest Editor for Special Issue SET2010 2011,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Guest Editor for Special Issue SET2011 2012-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Engineering》,Editoring Board Member 2005-今,《太阳能学报》编委 2011-今,《太阳能》编委 2017-今,《动力工程学报》编委,《可再生能源》编委 2007-2019,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2019-今,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 2015-今,上海市制冷学会常务理事 2017-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热利用委员会委员 2016-今,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02)委员 2012-今,国际能源署(IEA) 太阳能空调工作组中方成员 2010,第九届国际可持续能源技术会议 秘书长 2014~今,国际太阳能学会会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