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胡望水

个人简介

一、基本情况 胡望水,男,1963年8月生,教授,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长江大学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湖北省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油藏描述、石油构造、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科带头人,负责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现在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任教。年平均300万元左右的科研经费。《石油地质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二、学习和工作简历 1983、9-1987、7江汉石油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学士学位 1987、7-1989、8江汉石油学院任教 1989、9-1992、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硕士学位 2000、9-2004、5同济大学学习博士学位 1992、7-至今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任教 三、教学及奖励 本科教学 主讲《石油构造分析》、《盆地构造分析》、《海洋地质》; 研究生教学 《石油构造分析》、《盆地构造分析》、《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含油气盆地分析》 指导研究生40人 奖励 有5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分别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论文一、二等奖。

研究领域

主要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有:(1)对正反转构造和盐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地提出了正反转构造和盐构造的主动型和被动型动力学成因类型,并建立了其成因模式;(2)对于伸展或裂陷盆地,从其浅表层的构造变形和结构去判断其动力学成因属于主动型或被动型,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式;(3)在多年油藏描述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四维油藏描述理论技术和方法;(4)创新性地建立了华北中上元古界和中下扬子古生界的上升流沉积模式及其与油气成因的关系。 在科研方面,主持并承担了50多项课题。其中国家级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10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才引进项目1项,局级33项。 在石油构造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15项项目,(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正反转构造平衡剖面摸拟方法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滚动项目《断层封闭性评价系统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析解释与圈闭评价》、(4)《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局部构造成因及演化特征》、(5)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公司《BZ34区地震构造解释及构造成因分析》、(6)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国家八五项目的子课题(7)《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8)《新疆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特征》、(9)江苏油田分公司《苏北盆地三维构造特征及模型研究》、(10)大庆油田公司《松辽盆地莺山地区断陷期构造特征研究》、(11)河南油田分公司《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12)新疆油田分公司《准噶尔盆地西缘红车断裂带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黄河口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4)中南分公司《南岗-米积台构造带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5)中海油研究中心《北部湾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 在综合研究及油藏评价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的33项项目,(1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项目《新疆北部诸盆地侏罗系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1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临河盆地勘探评价与目标优选》。(18)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库车拗陷油气系统与区带评价》、(19)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微生物-烃-水-岩石相互作用研究》(49773198)。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西部重点研究项目(20)《河西走廊地区中、新生代诸盆地对比研究》及(2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富硫流体:成因、运移与硫酸盐还原作用》(40173023)、(22)《松辽盆地北部外围中小盆地油气地质综合评价及优选》、(23)国家油气战略选区项目《华北前第三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编号XQ-2004-03)、(24)辽河油田公司项目《龙湾筒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25)中原油田《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26)辽河油田《月东构造油藏描述》、(27)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烃类检测及气藏描述方法研究等、(28)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29)中石化华北分公司《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代家坪长8油层油藏描述》、(30)辽河油田《茨46井区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31)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庄地区三维地震处理与储层预测》、(32)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张店构造储层预测》及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33)新疆油田分公司《彩南油田储层预测与隐蔽油藏研究》。(34)中石化中原油田《胡12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5)《胡5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6)《胡7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7)《胡7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8)新疆油田分公司《火烧山油田H2油层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39)《文13北块储层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40)《吉林红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41)《河南油田高温胶联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2)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孤家子-后五家户-八屋气田剩余储量分布研究》、(43)《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及目标优选》、(45)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八屋地区深部油层储层评价及合理开发研究》、(46)《大208区黑帝庙、扶杨油藏精细油藏描述》、(47)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王场油田北断块精细地质模型研究》、(48)《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综合评价》。《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成果预测的胡86井取得了成功,预测的层位准确到位,油气显示层达70多米,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古海洋上升流与烃源岩成因方面:目前正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4项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中石化南方分公司《下扬子下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2)中石油股份公司风险基金《华北中上元古界中上升流相烃源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中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4)人才引进项目《下扬子二叠系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扬子地块二叠系上升流相及其烃源岩成因环境》。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专(译)著 1.正反转构造综合分析原理和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1年,ISBN7-5021-3556-1/TE.2625; 2.复杂断块油田非均质油藏精细描述—以中原胡状集油田为例,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1年,ISBN7-5021-3555-1/TE.2624; 3.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编译),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0年,ISBN7-5021-2964-2/TE.2301; 论文 1.正反转构造成因类型,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No.4 2.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No.2(EI、美国石油文摘收录,俄罗斯科学文摘收录); 3.裂谷盆地转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国外油气勘探,1994,No.2 4.松辽盆地“T2”断层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No.2 5.塔里木盆地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新疆石油地质,1995,No.3 6.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5,No.6 7.松辽裂陷盆地伸展构造与油气,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No.3(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8.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实验地质,1996,No.3(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 9.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天然气工业,1996,No.5 10.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No.1 11.正反转构造类型及其研究方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No.2 12.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No.2 13.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主要断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新疆石油地质,1997,No.4 14.底辟构造成因类型,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No.4 15.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No.1(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16.StructuralstyleanditsrelationtohydrocarbonexplorationintheSongliaobasin,northeastChina,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英国),1998,V.15,No.1,第一作者,ISSN—0264—8172(99年被SCI、EI全文收录,湖北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7.论正反转构造分类,新疆石油地质,2000,No.1 18.大港油田大张坨断层三维封闭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No.5 19.辽河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2,No.3 20.辽河盆地构反转构造发育特征,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2,No.5 21.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同济大学学报,2004,No.2 22.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盆地发育,海洋地质与第四系地质,2003,No.4 23.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地质科学,2005,No.1 24.柴达木盆地西部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地学前缘,2004,No.3 25.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寒武系上升流沉积特征,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No.4 26.正反转构造的动力学成因,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No.4 2、第二作者 26.ThermochemicalsuphateredutioninCambro-OrdoviciancarbonatesinCentralTarim,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英国),第二作者,2001年,V.18,No.2,ISSN-0264-8172(2001年被SCI、EI全文收录); 27.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8.胡7南断块沙三中8注水前后流动单元模型,海洋石油,2005,No.2 29.松辽裂陷盆地反转期构造分析,中国海上油气,2004,No.4 30.柴西地区逆断裂类型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新疆石油地质,2004,No.6 31.柴达木盆地西部褶皱构造类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No.5 32.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样式及叠合关系,海洋石油,2005,No.1 33.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No.3 34.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成藏条件对比,天然气工业,2006,No.4 35.储层构造建模--以h12沙三中4-8砂组建模为例,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No.1 36.泌阳凹陷Tg和T_5~6构造应力场分析,海洋石油,2005,No.3 37.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对比,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No.1 38.系统分析评价断层封闭能力的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No.2 39.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与地层组合特征,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No.2 40.塔西南坳陷油气与圈闭控油作用,断块油气田,第二作者,2001,No.2 41.断层封闭性系统时、空分析的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二作者,2003,No.5 42.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与地层组合特征,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No.2 43.毕业班岗前教育浅析,红旗出版社,2000 44.本科评估推动了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红旗出版社,2000 45.验室建立与管理,红旗出版社,2001年 46.提高综合地质实习的实践教学质量,红旗出版社,2001年 47.构造地质实习的做法与体会,红旗出版社,2001年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