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连新

个人简介

刘连新教授,男,汉族,1957年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同等学力研究生,土木工程教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被聘为西宁市工业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建材组组长,青海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高原特色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省级重点实验室“高原建筑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土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专家,青海省第二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材料学科硕士生导师。承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生态建材与环保》、《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施工》、《建筑材料》、《无障碍设计》等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在“十五”期间,结合青海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积极开展了科研攻关、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青海省建设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2006年7月被建设部授予“‘十五’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7年5月被聘为青海省建筑业协会专家库专家。2006年被批准为青海省第二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抗盐渍侵蚀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2002AA335020)、《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与应用》(2003AA33X100);主持完成了青海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高强耐水复合石膏的研制》(2005-G-251)、《透水性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应用推广》(2006-N-551)等科研项目6项。现正在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藏高原新型路基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2009-G-204)、《洁净能源在三江源区建筑节能中的综合利用》(2010-N-S01)、《高海拔地区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及输电线路塔基防腐耐久性研究》、《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材料耐久性:抗硫酸盐腐蚀-AAR-氯离子扩散的耦合作用性能研究”等项目。完成了青海省建筑材料技术开发应用项目3项,开发研制了混凝土抗盐渍腐蚀的专用外加剂:“KYZ系列混凝土外加剂”,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510020650.3)。发表研究论文48篇,其中15篇为核心刊物,2篇在《EI》和《CA》上收录。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编写青海省地方标准《麦富纤维及工程应用》DB63/T945—2010,出版《高原环境建筑材料》、《无障碍设计概论》专著2部。1982.1月毕业与青海大学水电系水工专业,本科、学士。 1982.1~1987.12在青海大学水电系任教。 1986~1988年在华北水力电力大学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班结业。 1988.3~1992.7在青海大学学生处工作,任处长。 1992.8~1995.7在青海大学教务处工作,任处长。 1995.8~1998.1在青海大学成教学院工作,任院长。 1998.3~现在在青海大学建工系任教,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 2000.8~2001.8在中南大学土建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2010.11.25~2016年任命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二、教学工作 多年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生态建材与环保》、《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施工》、《建筑材料》、《无障碍设计》等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 三、科研工作 (一)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1)《青海省2000年建材工业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省级项目,子课题主持人。 (2)《人造玛瑙卫生洁具的研制》,省级项目,主持人,国内先进水平。 (3)《高原环境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评价研究》,省级项目,子课题主持人,国内先进水平。 (4)“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无障碍设计”省级项目,主持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 (5)《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坝系优化规划》,部级项目,主要参加人,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 (6)青海省发改委研究项目,《青海省建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方向及任务》,经费5万元,2006.3,主持人。 (7)《高强耐水复合石膏的研制》(2003-G-108)(经费5万元)。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主持人,成果鉴定结论:国内先进。 (8)《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省级教研项目,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刘连新。 (9)国家863项目《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抗盐渍侵蚀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2002AA335020)(经费70万元)。2002~2005年,主持人,评价结论:优秀。 (10)国家863项目《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与应用》(2003AA33X100)(经费110万元)。2003~2006年,主要参加人,评价结论:优秀。 (11)《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制备及其应用推广》(2006—N—551)(经费15万元)。2006~2008年,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成果鉴定结论:国内领先。 (12)《加固补强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加人,2006~2010。 (13)《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2007-G-527),主要参加人,2008~现在。 (14)《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践研究》,青海大学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年完成,即获校级优秀奖。 (15)《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研究》,青海大学校级中青年基金项目,2008~2009年,主要指导人。 (16)《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高等建筑教育》2009第一期,龚志起;陈柏昆;刘连新;张吾渝;刘青;蒋宁山 (二)在研项目: (1)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藏高原新型路基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2009-G-204),主持人。经费15万元。2009~2011年。 (2)青海省科技厅项目《洁净能源在三江源区建筑节能中的综合利用》(2010-N-S01),主持人。经费35万元。2010~2012年。 (3)国家电力总公司项目《高海拔地区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及输电线路塔基防腐耐久性研究》子课题,主持人。经费9.6万元。2010~2011年。 (4)西宁市经委项目《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材料耐久性:抗硫酸盐腐蚀-AAR-氯离子扩散的耦合作用性能研究”子课题,主持人。经费20万元。2010~2017年。 四、教学研究成果 1.《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践研究》,青海大学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年完成,即获校级优秀奖。 2.《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高等建筑教育》2009第一期,龚志起;陈柏昆;刘连新;张吾渝;刘青;蒋宁山 3.《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省级教研项目,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刘连新。 4.《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无障碍设计》省级项目,主持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 5.《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s1期,独著,核心) 6.《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陈柏昆,刘连新 7.《土木工程材料》校级一类课程,立项建设时间:2008~2010年,经费6万元。课程负责人 8.《土木工程材料》校级精品课程,授予时间:2010.11.2,青大校教字〔2010〕89号。课程负责人 9.《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组》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时间:2010年。团队负责人 五、获奖 获奖名称 颁奖部门 获奖时间 等级 本人排名 《抗盐渍系列混凝土外加剂》ZL200510020650.3 国家专利局 2007.7 国家专利 1 《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无障碍设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省教育厅 2005.4 一等奖 1 授予“‘十五’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建设部 2006.7 先进个人 1 青海省第二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省科技厅 2006 带头人 1 聘为青海省建筑业协会专家 省建设厅 2007.5 专家 1 聘请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同行评议专家”,从事重点项目评审工作。 科技部、教育部 2006.10 专家 1 被聘请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从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教育部 2005.9~现在 专家 1 被授予“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青海大学 2008 校级 1 被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青海大学 2008 校级 1

研究领域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浅谈西宁盆地石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建材》1995第2期独著) 2.《变量分割法在坝系优化规划中的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5第2期第2作者核心) 3.《优序法在高原环境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评价中的应用》(《青海大学学报》1995第3期独著) 4.《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及坝系优化规划研究》(《青海大学学报》1995第2期合著) 5.《雪龙滩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青海大学学报》1996第2期第一作者) 6.《发挥高校继续教育优势为青海经济建设服务》(《青海教育》1997增刊独著) 7.《雪龙滩水电站调压井混凝土冬季施工》(《青海大学学报》1998第2期第二作者) 8.《工程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国际接轨之刍议》(《建筑经济》1999第6期独著核心) 9.《格尔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探讨》(《青海大学学报》1998第4期独著) 10.《中国与世界房地产发展比较研究》(《青海大学学报》1999第6期独著) 11.《小康住宅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刍议》(《青海大学学报》2000第4期独著) 12.《21世纪,呼唤绿色建材》(《青海环境》2000第4期独著) 13.《利用微硅粉配制高标号混凝土》(《建材工业信息》2001第6期独著) 14.《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强度与龄期的发展系数研究》(《粉煤灰综合利用》2001第4期独著) 15.《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强度与龄期的发展系数研究》(《混凝土》2001第8期独著核心) 16.《高海拔、高寒地区利用微硅粉配制高强混凝土》(《建筑技术开发》2001第9期独著核心) 17.《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青海大学学报》2001第6期第二作者) 18.《现代建筑与“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南方建筑》2001第4期独著) 19.《化学建材与化工原料市场前景展望》(《青海大学学报》2001第5期独著) 20.《察尔汗盐湖及超盐渍土地区混凝土侵蚀及预防初探》(《建筑材料学报》2001.12第4卷第4期独著)。《ChemicalAbstracts》收录,JUNE3,2002。2004《EI》收录。 21.《利用废玻璃研制轻粗骨料及轻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2002第4期独著核心) 22.《利用微硅粉配制高标号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2002第3期独著核心) 2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青海大学学报》2002第1期第二作者) 24.《青海旧居维护结构保温问题的探究与启示》(《青海大学学报》2002第5期独著) 25.《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热试验研究》(《建筑技术》2003第1期第一作者核心) 26.《青藏高原地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究》(《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4ISBN7-80159-611-0/TU.325第一作者) 27.《大通年产5万吨耐火材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6.20,主要编写人 28.《青海高原盐渍土对建筑物腐蚀性的研究》(《建筑技术》2004第4期核心第二作者) 29.《BriefintroductiononthestudyoferosionandprevetionofconcreteinsoltlakeandsalinesoilareaofChaerhan,Chaidamu》于2004年在《EI》杂志上收录(收录号:02096873950,见附件) 30.《抗盐渍土侵蚀混凝土的工程实践与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4第6期第一作者) 31.《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s1期,独著,核心) 32.《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地区建筑材料使用寿命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5第1期第二作者) 33.《KYZ系列混凝土外加剂的试验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5第4期,独箸) 34.余红发,刘连新,曹敬党,陈浩宇,翁智财.东西部氯盐环境中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Vol.21,No.2 35.余红发,孙伟,刘连新,翁智财,陈浩宇,李美丹.《在盐湖卤水环境中混凝土的应力腐蚀行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36.《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陈柏昆,刘连新 37.《高原干冷、干热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的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6第1期第一作者) 38.《高海拔、高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及技术研究》(《施工技术》2005.vol.34增刊,独箸) 39.已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抗盐渍系列混凝土外加剂》(申请号:200510020650.3;申请日期:2005.3.30) 40.《混凝土在卤水、淡水中的干湿循环腐蚀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6第4期第二作者) 41.《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沈阳除冰盐环境下的氯离子扩散行为》(《混凝土》2006第一期第四作者) 42.《混凝土在海洋环境和除冰盐条件下的氯离子扩散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第22卷第3期,2005年9月,陈浩宇1余红发2刘连新3翁智财1蒋宏伟1李美丹1 43.《生态混凝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混凝土》ISSN1002-35502008.1刘连新2 44.《多功能“MAMF”纤维在GIS基础中的应用》《全国耐久性会议论文集》2008第1期刘连新 45.《高原环境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植物生长的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9..3,刘连新等 46.《研判形势、采取对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建筑教育》,2010.12,独著 47.《玉树“4.14地震”村镇房屋震害调查与设计思考》2010.12,蒋宁山,刘连新 48.《麦富纤维及工程应用》,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T945—2010,2010-12-23发布,2011-01-22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第2起草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