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秦小光

个人简介

秦小光,男,196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 学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理学学士毕业,论文“紫荆关深大断裂遥感地质研究”为优秀毕业论文。 1984年9月~1987年7月,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遥感地质学专业理学硕士毕业,导师赵不亿教授,论文“渭河盆地构造与西安地区构造稳定性遥感研究”为优秀论文。 1989年9月~1993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数学地质学专业工学博士毕业,导师赵鹏大院士,论文“成矿预测中的遥感地质图象分析专家系统”为优秀论文。 工作经历: 2017年1月-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2室,研究员。 1996年12月-201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2室,副研究员。 1999年1月~2001年7月,美国ComplexSystemResearchCenter,InstitutefortheStudyofEarth,Ocean,andSpace,UniversityofNewHampshire(NewHampshire大学地球、海洋和空间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进修学习,合作导师李长生教授。主要从事环境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模型)及其GIS遥感数据库的发展研究工作。 1995年10月,博士后出站,留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2室工作。 1993年10月-199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刘东生院士,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及古环境数据库研究工作。 1987年8月-1993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地质研究室工作,1989年12月聘为讲师。 学科类别: 地质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综合运用遥感信息、物探数据和其它地学信息进行岩性识别的方法研究”(86131-03-03),地矿部部控局管项目,负责人,1988-1990.7,1990年在北京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桂西北地区遥感构造分析及超微粒型金矿成矿远景预测研究”,广西地矿局二队合作项目,第二负责人,1989-1991,1991年在广西南宁地矿局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微机地质勘查图象分析系统(Geomast)”,地矿部勘技院院管项目,主要完成人,1991.6-1993.122.,1994年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图象分析中的分维统计与多元数学形态学方法研究”(85-01-016-04-02)”,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1992-1995.10,1995年在北京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动态过程与动力机制”,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级课题,1992-1996.12 “化探-遥感技术在新疆塔北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85-934-08),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85局控项目,项目技术负责人,1994-1996.5,1996年5月在乌鲁木齐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数据库和动力机制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6-1997,1998年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参加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过去典型冷暖时期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空间格局和强度变化研究”(G1999043402),2000-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5重大项目“中国季风区环境变迁机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49894170),三级课题,1998年-200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集体项目(49894170),2001-2005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第二课题“西北黄土高原气候适宜期的自然植被格局与生态建设的依据(自然历史)”(刘东生院士主持),工作组长,2002-2003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第一课题“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课题(刘东生院士主持),工作组长,2004-2005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的第一课题“浙江省沿海和岛屿地质与气象环境研究”课题(刘嘉麒院士主持),工作组长,2008-20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的第一课题“淮河流域自然环境及人为影响”专题”淮河流域地质环境背景及其人为影响”,2011-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基金面上项目”东亚黄土碳库对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动态响应与动力机制(40472094)”,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基金面上项目”中晚更新世以来东亚陆地碳循环与粉尘气溶胶的全球效应(40772212),2008.1-20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基金面上项目”东亚季风与非季风区冰期间冰期黄土大气沉积动力环境与粉尘气候效应(41172158)”,2012.01-201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基金面上项目”~8Ma以来中国东部半湿润区构造与轨道尺度的季风演化及其全球变化信号”,2014-2017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过去全球变化与碳循环; 黄土粉尘空气动力学与古大气动力环境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QinX,YinZ(2012)EarthquakeandLocalRainfallTriggeredGiantLandslidesintheUn-consolidatedSedimentDistributionRegionalongtheUpperYellowRiver.JGeophysRemoteSensing1:e105.doi:10.4172/2169-0049.1000e105 XiaoguangQin.2012.RemoteSensingAnalysisofGeologicalFaciesandtheOpenAccessJournal:JGRS.JGeophysRemoteSensing,1:1 XiaoguangQin,JiaqiLiu,HongjuanJia,HouyuanLu,XunchengXia,LipingZhou,GuijinMu,QinghaiXuandYinxinJiao,(2011).NewevidenceofagriculturalactivityandenvironmentalchangeassociatedwiththeancientLoulankingdom,China,around1500yearsago.Holocene.1-9,DOI:10.1177/0959683611405234 Qin,X.,Mu,Y.,(2011)Eliminationandevaluationofgrainsize’seffectinanalysisofchemicalweatheringofloess–paleosolsequences.ChemieErde-Geochemistry,53-58,doi:10.1016/j.chemer.2010.07.004 Qin,X.,Y.Mu,B.Ning,andZ.Yin(2009),ClimateeffectofdustaerosolinSouthernChineseLoessPlateauoverthelast140000years,Geophys.Res.Lett.,Vol.36,L02707,doi:10.1029/2008GL036156 Qin,X.,B.Cai,andT.Liu(2005),LoessrecordoftheaerodynamicenvironmentintheeastAsiamonsoonareasince60,000yearsbeforepresent,J.Geophys.Res.,110,B01204,doi:10.1029/2004JB003131. XiaoguangQin,MingTan,TungshengLiu,XianfengWang,TieyingLiandJianpoLu,1999,Spectralanalysisofa1000-yearstalagmitelamina-thicknessrecordfromShihuaCavern,Beijing,China,anditsclimaticsignificance.TheHolocene,9(6):689-694. QINXiaoguang,TANMing,LIUDongsheng,WANGXianfeng,LITieying&LüJinpo,2000,CharacteristicsofannuallaminaegraylevelvariationsinastalagmitefromShihuaCave,Beijinganditsclimaticsignificance(Ⅱ).ScienceinChina(seriesD),43(5):521-533. QinXiaoguang,LiuTungsheng,TanMing,LiTieying,LüJinbo,GuZhaoyan,LüHouyuan,DingZhongli,GuoZhengtang,LiuJiaqiandNieGaozhong,1998,GreycharacteristicsofmicrobandingofstalagmiteinShihuaCave,Beijinganditsclimaticsignification(1)—thestudyofthemicrostructureofmicrobanding.ScienceinChina(SeriesD),41:151-157. 秦小光,刘嘉麒,裘善文,殷志强.(2010).科尔沁沙地及其古水文网的演化变迁.第四纪研究.30(1).80-95.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0.01.08 秦小光,蔡炳贵,穆燕,宁波,殷志强.2009.黄土粉尘搬运过程的动力学物理模型.第四纪研究.29(6).1154-1161 秦小光,吴金水,蔡炳贵,顾兆炎,刘东生.全新世时期北京-张家口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风成系统的差异.第四纪研究.2004,24(4).-430-436,T003 秦小光,蔡炳贵,刘东生.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第四纪研究,2003,23(1):31-40. 秦小光,刘东生,谭明,王先锋,1999,石笋微层的谱分析和北京地区1千年来的气候演变.地理学报,54(6):543-549. 秦小光,蔡炳贵,吴金水,王国安,刘东生.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第四纪研究,2005年25卷3期,376-388 秦小光,蔡炳贵,吴金水,刘东生,王国安.北京灵山草地土壤CO2源汇和排放通量与温度湿度昼夜变化的关系.生态环境.2004,13(4):470-475 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1-7 秦小光,李长生,蔡炳贵.气候变化对黄土碳库效应影响的敏感性研究——DNDC模型在黄土碳库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纪研究,2001,(2):153-161.

学术兼职

社会任职:新疆楼兰学会常务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