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汪稔

个人简介

汪稔,男,1955年生,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珊瑚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工程专业。2013年7月与余克服教授筹建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2014年1月起被聘为珊瑚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14年10月起被聘任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高级专家”。 主持科研课题与工程项目30多项,多次担任岛礁建设专家指导现场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以及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截至目前,已出版专著1部(《珊瑚礁工程地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系 1988年任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科技副县长 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荣誉及人才称号 2008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7年被湖北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年专家称号” 1997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6年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成果及代表性科研项目 自1982年以来,汪稔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土、泥石流、冻土等的工程特性及灾害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创造性提出基于南沙海区珊瑚礁工程地质和工程动力环境评价,考虑颗粒破碎及剪胀剪缩特性的钙质砂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方法; 提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冻融过程的结构性模型及保护冻土相对稳定性的土质改良措施; 提出运用土力学、流体力学、能量平衡原理和边坡稳定性分析雨水动力作用下泥石流物源汇集灾变的力学机制研究方法。 “八五”南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工程地质专题; “九五”南沙群岛综合考察-南沙海区珊瑚礁工程地质和工程动力环境评价专题; “九五”国家攻关项目-珊瑚礁工程地质及动力环境对岛礁工程的影响研究; 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钙质土海域海底油气管线的工程评价及整治对策; 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工程北港防波堤结构性软土地基特性及爆炸法处理后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钙质砂的破碎机理及桩基工程承载性状的研究(40272121)”; 局地泥石流物源逐级汇集灾变机制与择级控制理论研究(40672193); 十五“国家攻关项目”珊瑚礁钙质土的剪胀和颗粒破碎耦合机理与本构模型; 国家863项目“正压冲固平台中间试验灌浆与坑型测试;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冻融过程的结构性模型与温控关键技术研究”专题; 973课题“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地质灾害的演化及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洋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地基的变形机理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资源环境调查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珊瑚礁工程地质、海洋土、泥石流、冻土等的工程特性及灾害防治

学术兼职

湖北省土木建筑协会副理事长、《土工基础》杂志主编 《岩土力学》杂志编委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