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涛

个人简介

杨涛,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 2012年9月—至今,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 2013年7月—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EE访问学者 2013年9月—2015年10月,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2]广西科技攻关项目“FRP加固混凝土梁桥耐久性能与结构受力性能劣化研究”(合作单位负责人) [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4]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性能与倒塌风险控制” [5]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部分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与疲劳设计方法系统研究” [6]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系统性研究项目“钢–混凝土组合楼盖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与优化分析” [7]广西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盐碱环境下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耐久性试验研究” 参与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柔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项目编号:51868004.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浇整体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及控制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568004. [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桥梁动力反应的移动重载识别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GXNSFBA139229, 参编规程: [1]广西地方标准,《公路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规程》,在编 [2]广西地方标准,《锚杆检测技术规程》,在编专利申请: [1]杨涛,刘诗媛,彭修宁,郝天之,赵凯,沈涛胜,谢元康,韩中情.群钉布置装配式钢-预制混凝土板组合梁连接构造的制备及其施工方法[P].广西:CN109024907A,2018-12-18. [2]杨涛,刘诗媛,郝天之,陈万庆,韩中情.摩擦抗剪型钢-预制混凝土组合梁的制备及其施工方法[P].广西:CN108894431A,2018-11-27. [3]邓年春,杨涛,唐志宇.一种智能预应力锚板及预应力监测方法[P].广西:CN108444622A,2018-08-24. [4]杨涛,王智,杨迪,陈万庆,成琳洁,谢元康,蒋铁军,黄宁武,廖志辉.装配式内置钢管和GFRP管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P].广西:CN207484749U,2018-06-12. [5]陈万庆,杨涛,韩中情,沈涛胜,谢元康,郝天之.消除温度影响的振弦式位移传感器[P].广西:CN207335652U,2018-05-08. [6]沈涛胜,杨涛,刘诗媛,谢元康,陈万庆,郝天之.消除温度影响的振弦式压力传感器[P].广西:CN207215326U,2018-04-10. [7]谢元康,杨涛,刘诗媛,陈万庆,沈涛胜,陈齐风.消除温度影响的振弦式应变传感器[P].广西:CN207215049U,2018-04-10. [8]杨涛,谢元康,陈万庆,沈涛胜,韩中情,刘诗媛,郝天之.振弦式位移传感器的温度影响修正方法[P].广西:CN107741209A,2018-02-27. [9]杨涛,王智,杨迪,陈万庆,谢元康,成琳洁,蒋铁军,黄宁武,廖志辉.装配式内置钢管和GFRP管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P].广西:CN107476470A,2017-12-15. [10]刘宏波,童伟光,杨涛,郝天之,王龙林,陈齐风.考虑温度影响的应变测试装置[P].广西:CN206709778U,2017-12-05. [11]杨涛,郝天之,陈万庆,陈齐风,连金明.采用栓钉连接件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附加变形的评估方法[P].广西:CN106767667A,2017-05-31. [12]杨涛,郝天之,陈齐风,连金明,于孟生,卓小丽,吴国强.高分辨率应变测试装置[P].广西:CN205879104U,2017-01-11. [13]应敬伟,李保军,孙志超,桂涛峰,杨涛,蒋枫,覃维维,张喜德.再生混凝土L型钢管异形柱[P].广西:CN204163282U,2015-02-18. [14]应敬伟,黎力韬,孙志超,李丽琳,张喜德,黄远,杨涛,覃维维.再生混凝土L型钢管异形柱[P].广西:CN104264904A,2015-01-07. [15]应敬伟,郝天之,杨涛.钢结构焊接收缩变形自动监测方法[P].广西:CN103586606A,2014-02-19.

研究领域

1、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主要涉及剪力墙和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受力性能研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连梁、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受力性能研究。 3、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研究:预应力框架结构与组合结构的倒塌性能和易损性研究。 4、结构耐久性研究、结构安全性能评估与分析。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YangT,HanZ,DengN,ChenW.CollapseResponsesofConcreteFramesReinforcedwithBFRPBarsinMiddleColumnRemovalScenario.AppliedSciences.2019;9(20):4436.(SCI检索) [2]杨涛,陈万庆,郝天之.中柱失效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子结构动力倒塌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已录用) [3]杨涛,赵凯,彭修宁.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子结构动态倒塌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已录用) [4]张喜德,吴晓,陈文鹏,刘锋,江佳霖,杨涛*(通信作者).压弯剪扭复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1):1-8. [5]杨涛,连金明,张喜德.边柱失效后RC板柱结构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51(1):104-111.(EI检索) [6]郝天之,谢正元,杨涛.云模型在桥梁技术状态等级划分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8,40(9):83-88. [7]CHENGWanqing,YANGTao,QinBingxian,LIUShiyuan.ProgressivecollapseofunbondedprestressedRCframesunderdifferentloadingmodes[C].2018The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martCityandSystemsEngineering,(ICSCSE2018).(EI&ISTP) [8]QIANKai,LIUYi,YANGTao,LIBing.ProgressiveCollapseResistanceofPrestressedConcreteBeam-ColumnSub-assemblageswithUnbondedPost-TensioningStrands[J].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2018,144(1):04017182.(SCI) [9]杨涛,林广泰,赵艳林,彭修宁.带疲劳损伤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12):128-134.(已发表,EI刊源) [10]杨涛,张学臣,连金明,王智.某超高层建筑施工监测与分析[J].施工技术,2017,S1:1179-1182. [11]王智,陈万庆,杨涛,张学臣.某超高层建筑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7,S1:258-260. [12]常成章,杨涛,郑宏宇,邓文明.盐环境下B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43(4):45-48. [13]杨涛,郝海超,黄丹怡,郑宏宇*.盐环境下GFRP布加固RC梁耐久性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1):175-182. [14]杨涛,郝海超,卢维平,郑宏宇*.碱环境下玻璃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4):1-4 [15]杨涛,陆艺.建筑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研究进展[J].力学与实践,2016,38(6):612-618 [16]杨涛,林广泰,彭修宁.部分抗剪连接钢-预制混凝土板组合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38(1):54-58. [17]蓝文武,莫自庆,杨涛*,谢华.预应力加强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4):1016-1023.(通讯作者) [18]梁纬球,杨涛,陆艺.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连续倒塌性能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4):862-868. [19]杨涛,梁纬球,彭修宁.钢–混凝土组合梁连续倒塌性能与倒塌机理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37(1):75-80. [30]杨涛,张喜德,钟海牛,邓志恒.T形截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拟动力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6):2171-2177.(EI检索) [20]杨涛,蓝文武,钱凯.不同板中配筋形式下板柱结构的连续倒塌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0):110-116.(EI检索) [21]薛伟辰,杨涛,白丽丽.负弯矩作用下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Vol.34(8):123~127. [22]杨涛,薛伟辰.单调荷载下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J].江苏大学学报,2012,Vol.33(2):233~238.(EI检索) [23]YANGTao,ZHOUliangandLUyuanchun"DeformationofSteel-ConcreteCompositeBeamsunderConstantAmplitudeFatigueLoading",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icTechnologyandCivilEngineering(ICETCE),Vol.3,2011,pp2075~2078,Lushan,China.(EI检索) [24]杨涛.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研究进展[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7(1):16~20. [25]杨涛,张喜德.T形截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2):33~37.(EI检索)

学术兼职

《振动与冲击》、《复合材料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