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林海萍

个人简介

林海萍博士,教授,浙江省优秀教师、151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名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浙江省微生物学会农业与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珍稀特色食用菌组副组长、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委员。浙江农林大学生物药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1973年5月出生于浙江台州。1995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获食品工程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微生物学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获微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1.09-1995.06浙江工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1999.09-2002.06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5.09-2009.06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6.11-2006.11俄罗斯国立应用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等访问学习 2008.08-2009.0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习 2012.10-2012.10美国密歇根大学、加拿大ubc、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等访问学习 教学工作 热爱教育事业,教学认真负责,教学质量较好,深受学生好评。 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排名第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生物学》第一主讲教师。 主持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校重点教改项目3项、校课程团队2项、校卓越农林人才项目1项、校教改项目6项。 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改论文11篇。 指导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胜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 为林学、森林保护、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态学等专业本科生开设《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每年指导5名左右本科生毕业课题;为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微生物学》《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等课程。 科研项目 1.山核桃干腐病生态化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浙江省科技厅主持 2.名贵药用菌竹黄人工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浙江省科技厅主持 3.竹红菌甲素光活化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4.新型高效赤霉素GA4菌株改造与发酵工艺研究浙江省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主持 5.药用真菌竹黄人工培养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教育厅主持 6.竹叶纯天然食品防腐剂开发研究浙江省教育厅主持 7.植物抗逆生长调节剂GA4的研制与开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第二 8.盐胁迫与适盐生防菌Bacillussp.B268对木麻黄青枯病的协同抑制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 9.Bt高优菌株生产及产业化开发技术引进国家948项目第二 10.转Bt蛋白基因灰葡萄孢菌构建及对松材线虫毒杀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三 11.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三 12.竹黄、金针菇珍稀食药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中试及产品加工示范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第三 13.木麻黄共生固氮菌Frankia的GFP标记及侵染机理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三 13.笋用竹林土壤微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动态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三 论文与专著 副主编以上出版著作 1.色食品理论与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主编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及应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主编 3.微生物生态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主编 4.经济微生物工艺学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主编 5.有机农业及其源头产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主编 6.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副主编 7.微生物发酵工艺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副主编 8.实用经济微生物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副主编 荣誉与获奖 主要荣誉 1.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018 2.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7 3.浙江省151人才,2012 4.浙江省教坛新秀,2011 5.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名师,2016年 6.浙江农林大学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2018 7.浙江农林大学教坛新秀,2010 8.浙江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 9.浙江林学院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09 10.浙江林学院“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2006 主要获奖 1.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林业类人才分类培养探索与实践.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排名第一 2.环境微生物学(网络版).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014,排名第二 3.浙江省大型野生真菌资源研究及良种选育与产业化推广.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排名第一 4.基于现代林业的森林保护学系列课程优化与实践.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排名第一 5.浙江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排名第九 6.浙江省大型野生真菌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排名第二 7.松墨天牛病原微生物资源和优良菌株的筛选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排名第五 8.主编教材《经济微生物工艺学教程》被评为浙江林学院优秀教材,2006,第一主编 9.2007年浙江林学院教工“师德师风”论文比赛二等奖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防治、食用菌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发表主要论文 1.SoilorganiccarboncontentandmicrobialfunctionaldiversitywerelowerinmonospecificChinesehickorystandsthan innaturalChinesehickory-broad-leavedmixedforests.Forests.2019,10,357 2.BiomassandNutrientsVariationofChineseFirRootedCuttingsunderConventionalandExponentialFertilizationRegimesofNitrogen.2019,10,615 3.Thespatial–temporaldynamicsofbambooaphiddispersalflightalongwiththeirnaturalenemies:biocontrolimplication.AgroforestrySystems.2019,93(2):631-639 4.Transcriptomicinsightintopathogenicity-associatedfactorsofConidiobolusobscurus,anobligateaphid-pathogenicfungusbelongingtoEntomopthoromycota.PestManagementScience.2018,74(7):1677-1686 5.CsrB,anoncodingregulatoryRNA,isrequiredforBarA-dependentexpressionofbiocontroltraitsinRahnellaaquatilisHX2.Plosone,2017,1-15 6.ScreeningofLignocellulose-DegradingSuperiorMushroomStrainsandDeterminationofTheirCMCaseandLaccaseActivity.TheScientificWorldJournal,2014,(6):763108 7.EffectsofintercroppinggrassesonsoilorganiccarbonandmicrobialcommunityfunctionaldiversityunderChinesehickory(CaryacathayensisSarg.)stands.SoilResearch,2014,52,575-583 8.MolecularidentificationoflacticacidbacteriainChinesericewineusingspeciesspecificmultiplexPCR.EurFoodResTechnol,2014,239:59-65 9.SlyARegulatesTypeIIISecretionSystemMasterRegulatorHrpLinDickeyadadantii(T3SS)GenesinParallelwiththeT3SS3937.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12,78(8):2888-2895 10.ClpXPProteaseRegulatestheTypeIIISecretionSystemofDickeyadadantii3937andIsEssentialfortheBacterialVirulence.MolecularPlant-MicrobeInteractions,2010,23(7):871-878 11.StudyonthenaturalmicroorganismsofthepinesawyerMonochamusalternatusandtheirvirulenc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BiologicalControlofNoxiousanimalsandPlants,2006,(6):258-262 12.干腐病发病与健康山核桃树体pH值、养分与细菌多样性差异.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27(2):248-259 13.竹红菌甲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关键抑菌因子.农药学学报,2019,21(1):59-65 14.不同经营模式山核桃林地土壤pH值、养分与细菌多样性差异.生物多样性,2018,26(6):611-619 15.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戊唑醇纳米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农药学学报,2018,20(5):668-678 16.巨大芽孢杆菌LY02对黑麦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7,31(5):340-344 17.耐镉产铁载体菌株的分离及鉴定.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39(9):999-1002 18.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0):2470-2479 19.棘托竹荪抑菌物质的乙醇提取工艺优化与抑菌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33(6):1045-1051 20.“翻转式教学”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65-166 21.戊唑醇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及其农药残留检测的电学传感机理分析.农药学学报,2015,17(6):696-705 22.竹红菌甲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农药学学报,2015,17(2):149-155 23.蛹虫草多糖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的研究.农技服务,2015,32(3):55-57 24.人文教育在专业课上的体现与实践:以一堂《微生物学》的课堂讨论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5(4):137-138 25.竹红菌甲素对1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植物病理学报,2014,44(1):107-109 26.竹红菌甲素及其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与抑菌活性研究.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6):801-806 27.球孢白僵菌诱导酶发酵液对其毒力的增效作用.农药学学报,2014,16(5):541-547 28.喜树碱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病理反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1):43-148 29.竹红菌甲素TritonX-100微乳剂的制备、光热稳定性及抑菌活性.农药学学报,2013,15(5):587-592 30.培养基成分对鸡腿菇液态培养产漆酶的影响.中国食品学报,2013,13(3):135-138 31.Frankia菌侵染木麻黄与其共生结瘤程序.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5):669-673 32.全细胞生物催化竹笋壳制备燃料乙醇的研究.太阳能学报,2011,32(5):730-734 33.木麻黄共生固氮菌Frankia的分离鉴定及固氮效应.生态学杂志,2011,30(9):1975-1981 34.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逆向思维的一些体验.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715-1717 35.苏云金杆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致死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林业科学,2010,46(4):151-155 36.继代移植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6):90-94 37.不同来源竹黄中多糖量的分析与比较.中草药,2010,41(9):1549-1552 38.球孢白僵菌经不同基质继代移殖后对松墨天牛毒力的变化.中国生物防治,2010,26(2):149-153 39.几种讨论式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54-1057 40.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2):1912-1915 41.松墨天牛病原菌及其致病性研究.中国生物防治杂志,2009,(3):220-225 42.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其毒力的相关性.中国生物防治,2008,24(3):290-292 43.野生竹黄菌生物学性状研究.中草药,2008,39(9):1407-1409 44.三种竹笋膳食纤维制备工艺比较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5):119-121 45.球孢白僵菌研究现状及提高其杀虫效果展望,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75-580 46.不同来源竹黄中竹红菌甲素比较研究,中草药,2005,36(4):251-254 47.集约经营对毛竹笋品质的影响,江苏林业科技,2004,31(2):9-11 48.不同经营措施对雷竹笋的营养品质效应.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21-23,27 49.常山胡柚果酱的加工研制.食品科学,2003,(2):99-10 50.竹黄竹红菌甲素含量测定方法.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2):157-160 51.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药用真菌—竹黄.浙江林业科技,2002,22(1):77-80 52.雷竹笋采后储藏生理的变化.江苏林业科技,2002,29(2):16-1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