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新民

个人简介

招生专业 070201-理论物理 招生方向 粒子物理和宇宙学 教育背景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马里兰大学 工作经历 1991年至199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和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 1996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 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 教授课程 科研实践Ⅰ-综合物理实验****** 科研实践Ⅱ-前沿物理研究(非课程) 科研项目 ( 1 ) 北京谱仪上的新强子态和新物理现象研究, 参与, 国家级, 2009-01--2011-12 ( 2 ) 暗物质暗能量及粒子宇宙学相关问题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0-01--2012-12 ( 3 ) 暗能量及巡天, 参与, 国家级, 2011-01--2014-12 ( 4 ) 中美合作建设阿里宇宙微波实验, 主持, 国家级, 2016-11--2020-12

研究领域

粒子宇宙学。 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相互交叉研究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粒子宇宙学通过将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极大和极小相结合,研究原初引力波与宇宙起源;暗物质、暗能量的物理本质;粒子质量的产生机制、反物质的丢失之谜;弱电相变机制与相变引力波;电荷-宇称-时间联合变换(CPT)对称性检验等。 回国前的工作主要包括:与导师Roberto Peccei教授一起,在国际上首次构造了顶夸克反常耦合的手征拉氏量;与Rabi Mohapatra 教授一起研究了左右对称模型中的Leptogenesis和弱电能标重子数产生的物理机制。 回国后,主要致力于粒子宇宙学的研究。1999-2000年提出了WIMP暗物质粒子的非热产生机制及温WIMP暗物质模型。 2003年提出了中微子暗能量模型。2004年,提出了精灵(Quintom)暗能量模型, 此论文单篇引用650余次并获得了首届中国卓越研究奖(Thomson Scientific Research Fronts Award 2008)。2010年,国际权威综述期刊 《Physics Reports》专文评述了Quintom宇宙学。另外两篇关于精灵研究的论文入选了《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2002年提出描述宇宙加速膨胀和正反物质不对称产生的统一模型, 2005-2006年研究了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极化数据检验CPT对称性并首次做了数据分析,美国物理学会周刊《Physical Review Focus》为此做了专题报道。至今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共引用7000余次。单篇引用100次以上的17篇。最高单篇引用650余次。至今已培养了17名博士和博士后,另外6人分别为中科院等单位聘为研究员、教授或副研究员、副教授。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Probing the gauge symmetry breaking of the early universe in 3-3-1 models and beyond by gravitational waves, Physics Letters B, 2019-01, 第 2 作者 (2) Tibet’s window on primordial gravitational waves, Nature Astronomy, 2018, 通讯作者 (3) Probing Primordial Gravitational Waves: Ali CMB Polarization Telescop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 通讯作者 (4) Testing electroweak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scalar extension models at lepton colliders, Chinese Physics C, 2017, 第 4 作者 (5) Cosmic reionization study: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fter Planck, JCAP, 2016, 第 5 作者 (6) A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gs mass by the cosmological attractive relaxion, Chinese Physics C, 2016, 第 4 作者 (7) Hearing the echoes of electroweak baryogenesis with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Phys. Rev. D, 2016, 第 5 作者 (8) Testing the electroweak phase transition and electroweak baryogenesis at the LHC and a circular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 Phys. Rev. D, 2016, 第 5 作者 (9) The Neutrino Mass Hierarchy at Reactor Experiments now that theta13 is Large , JHEP, 2013, 第 3 作者 (10) Examining the evidence for dynamical dark energy , Phys. Rev. Lett. , 2012, 第 4 作者 (11) Fables of reconstruction: controlling bias in the dark energy equation of state , JCAP , 2012, 通讯作者 (12) Testing Einstein Gravity with Cosmic Growth and Expansion, Phys. Rev. D , 2012, 通讯作者 (13) Emergent Universe Scenario via Quintom Matter, Phys. Lett. B , 2012, 第 3 作者 (14) Gamma-rays From Warm WIMP Dark Matter Annihilation , Phys. Rev. D, 2012, 通讯作者 (15) On dark energy models of single scalar field , JCAP, 2012, 第 4 作者 (16) CosRayMC: a global fitting method in study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new sources of cosmic e± excesses, Phys. Rev. D, 2012, 通讯作者 (17) Neutrino emission from dark matter annihilation/decay in light of cosmic e± and pˉ data , Int.J.Mod.Phys. A, 2012, 通讯作者 (18) Mass Hierarchy Determination Using Neutrinos from Multiple Reactors , JHEP, 2012, 第 3 作者 (19) Probing CPT Violation with CMB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 Phys.Lett.B, 2010, 第 3 作者 (20) Probing Dark Energy Dynamics from Current and Future Cosmological Observations , Phys.Rev.D, 2010, 第 2 作者 (21) A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tudy on Dark Matter Property Related to the Cosmic e$^{\pm}$ Excesses , Phys.Rev.D, 2010, 通讯作者 (22) Gamma rays and neutrinos from dark matter annihilation in galaxy clusters , Phys.Rev.D, 2010, 第 4 作者 (23) Leptonic dark matter annihilation in the evolving universe: constraints and implications , JCAP, 2010, 通讯作者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