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建强

个人简介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4.09-1998.07郑州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09-2003.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4.03-2006.11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2006.12-2012.12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3.01-至今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讲授课程: 本科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 研究生:地震工程学原理、结构振动控制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础隔震叠层橡胶支座多向耦合力学性能和恢复力模型研究(U1204502) 2、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叠层橡胶支座受力性能研究(102102210062) 3、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郑州市城中村建筑抗震性能研究与震害预测(132102310447) 3、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性能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2011A560012) 4、横向项目: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研究科研成果 1、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河南省科技厅国内领先水平2005.9主持 2、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性态分析与简化设计方法研究河南省科技厅国内领先水平2008.9主持 3、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研究河南省科技厅国内领先水平2009.12主持 4、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河南省科技厅国内领先水平2010.8主持 5、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河南省科技厅国内领先水平2012.8主持 科研奖励 1.河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Analysisonseismicresponsesofbase-isolatedstructureswithleadrubberbearingsunderbiaxialgroundexcitations》第1作者河南省科技厅2006年7月 2.河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第1作者河南省科技厅2010年4月 3.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性态分析与简化设计方法研究》2009年8月 4.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2012年7月 5.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2013年6月 荣誉称号 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工程结构抗震、结构振动控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王建强,赵卓,丁永刚,李大望.多维地震动作用下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30(5):241-244.(EI收录)(中文核心) 2王建强,杜兴亮,丁永刚.隔震层(偏心)对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10,29(4):21-26.(EI收录)(中文核心) 3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上部结构(偏心)对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09,28(12):96-100.(EI收录)(中文核心) 4王建强,姚谦峰,李大望.基础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36(2):187-192.(EI收录)(中文核心) 5王建强,姚谦峰.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5,24(4):84-88.(EI收录)(中文核心) 6王建强,王翔,赵卓.水平双向压剪状态下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34(5):197-203.(中文核心) 7王建强,辛伟,李政,赵卓.铅芯橡胶支座剪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4,30(3):77-81.(中文核心) 8王建强,陈磊河,攸青言,赵卓.支座滑道半径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4):132-136.(中文核心) 9王建强,丁永刚.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27(3):126-131.(中文核心) 10王建强,张艳玲,张铭.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4):61-68.(中文核心) 11王建强,攸青言,丁永刚,等.支座摩擦系数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12,28(2):98-102.(中文核心) 12王建强,金建洲,丁永刚,等.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0,26(1):99-104.(中文核心) 13王建强,赵湘育,丁永刚,等.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支座位移的确定[J].建筑科学,2010,26(1):68-70.(中文核心) 14王建强,冯俊昌,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25(4):92-96.(中文核心) 15王建强,丁永刚.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改进算法[J].建筑结构,2008,38(12):50-52.(中文核心) 16王建强,丁永刚,姚谦峰,等.带洞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连续墙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4):496-501.(中文核心) 17王建强,丁永刚,王晓峰.单跨带洞框支密肋壁板结构墙梁中托梁内力系数分析[J].建筑科学,2009,25(5):19-22.(中文核心) 18王建强,李静,丁永刚.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2):165-167.(中文核心) 19王建强,丁永刚.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布规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6):145-147.(中文核心) 20王建强,丁永刚.摩擦摆支座恢复力模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3):25-27.(中文核心) 21王建强,管品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25(1):133-137.(中文核心) 22王建强,管品武.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3):11-15.(中文核心) 23王建强,王丽娟.滑移摩擦支座摩擦力模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3):51-52.(中文核心) 24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4):91-94.(中文核心) 25王建强,王丽娟.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恢复力模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2):151-154.(中文核心) 26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偏心结构扭转振动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30(1):103-104.(中文核心) 27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单层偏心结构扭转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1):35-38.(中文核心) 28王建强,王建亮.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科学,2010,28(3):302-304. 29王建强,李成金,王建亮.多层基础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河南科学,2010,28(5):558-560. 30王建强,曾力,赵湘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22-124. 31丁永刚,王建强,张铭.不同类型结构中楼梯受力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4,30(2):122-128.(中文核心) 32丁永刚,王建强,王录民,张瑜.柱承式钢筋混凝土粮食立筒群仓与单仓结构模态对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4,30(3):211-217.(中文核心) 33李大望,陈立喜,王建强.杜芬型滑移系统振动非线性评估[J].振动与冲击,2007,26(5).(EI收录)(中文核心) 34林艺勇,王建强.规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改进能力谱方法[J].工业建筑2006,36(7):45-48.(中文核心) 35管品武,王建强.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基于延性的抗剪承载力机理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3):75-81.(中文核心) 36管品武,王建强.不同延性条件下框架柱塑性铰区箍筋抗剪能力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2):31-35.(中文核心) 37姚谦峰,王建强.咸阳市房地局基础隔震结构综合住宅楼地震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03,33(12):49-51.(中文核心) 38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C].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2009. 39赵军,张猛,王建强,王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0-144. 40张俊峰,赵军,王建强,等.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1-44. 1.JianqiangWang,DawangLi.Analysisonseismicresponsesofbase-isolatedstructureswithfrictionpendulumsystemunderbilateralgroundmotions.Earth&SpaceConference2008:Proceedingsofthe11thAerospaceDivis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Scienc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sinChallengingEnvironments.2008.3.(EI收录) 2.JianqiangWang,JunZhao,YonggangDing.Influenceofthebilateralcoupledeffectofthebearingontheseismicresponseofthestructureisolatedbyfrictionpendulumsyste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echanicAutomationandControlEngineering.2010.6.(EI收录) 3.JianqiangWang,YonggangDing,DawangLi.SeismicResponseoftheAsymmetricStructureIsolatedbytheFrictionSlidingBearings.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Vols:163-167.2010.12.(EI收录) 4.YonggangDing,JianqiangWang,XizhuWang,WentaoFeng.PerformanceAnalysisofConcretesilostructurestrengthenedwithcarbonfiberreinforcedpolymerlaminate.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Vols:243-249.2011.4.(EI收录) 5.YonggangDing,JianqiangWang,YuCheng,LingFan.Dynamicresponseanalysisofcolumn-supportedsilos.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Vols:255-260.2011.7.(EI收录) 6.JunZhao,JiangqiangWang.Reinforcementmethodofreinforcedconcreteshearwallafternormalsectionfailur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echanicAutomationandControlEngineering.2010.6.(EI收录) 7.JiangqiangWang,DawangLi.Analysisonseismicresponseofbase-isolatedstructurewithcombinedisolationsystemunderbiaxialgroundmotions,ISSEYE-9,2006,V1:684-690.(ISTP收录) 8.JiangqiangWang,QianfengYao.Analysisonseismicresponsesofbase-isolatedstructureswithleadrubberbearingsunderbiaxialgroundexcitations,ISSEYE-8,2004,V1:481-487.(ISTP收录) 论著: 1、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ISBN978-7-5123-2156-4),中国电力出版社

学术兼职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