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海江

个人简介

王海江,男,汉族,1971年生,副教授,经济地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负责人,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河南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从事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规划、城市地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大数据挖掘与空间分析。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4部。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 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流视角下区域空间联系及其地理集聚机理研究(41371133 ),2014.01-2017.12。 2.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量化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10YJC790251),2011.01-2014.12。 3.主持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河南省贫困地区的交通联系与空间格局研究(2017-CXRC-013),2016.07-2019.12。 4.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交通网络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2016-YXXZ-19),2015.09-2018.12。 5.主持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基于O-D网络的区域交通联系及其结构图谱研究(B2015-21),2015.01-2018.12。 6.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保护红线对流域居民多层次福祉的影响及动态补偿(14BJY021),2015.01-2017.12。 7.参与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关中、中原和山东半岛三城市群形成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04JJDZH016),承担的子课题是城市与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外资与三城市群发展关系的研究,2006.07-2008.12。 8.参与并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JJ004)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承担的子课题是中国城市群发育情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2006.07-2007.12。 9.主持河南理工大学社科基金课题:基于GIS的河南省经济联系时空结构与中原城市群演化机制研究(R2008-18),2008.07-2009.12。 10.主持参与完成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的3个研究专题的规划编制: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综合研究报告、中原经济区人口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中原城市群国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专题。 学术著作: 1.王海江苗长虹著,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科学出版社,2016.06 2.苗长虹主编,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7(第二章) 3.苗长虹等著,沿黄三城市群发展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04(第五、六章) 4.苗长虹著,空间集聚、关系建构与区域发展,中华书局,2011.09(第九、十、十一章) 5.张合兵等著,国土规划理论、方法及实践——以河南为例,人民出版社,2016.12。(参编) 其它成果: 王海江,五大国家战略叠加下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资政参考,2017,156(18):1-9.(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内参) 王海江,苗长虹.中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交通联系O-D网络分析数据集(2013).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2016.DOI:10.3974/geodb.2016.03.02.V1. 王海江,苗长虹.中国中心城市航空联系的网络结构数据集(2013).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2016.DOI:10.3974/geodb.2016.08.01.V1.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王海江,苗长虹,牛海鹏,等.中国中心城市公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16,35(04):745-756.(CSSCI) [2]王海江,苗长虹.中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的空间联系及其结构图谱.地理研究,2015,34(01):157-168.(CSSCI) [3]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9,28(04):957-967.(CSSCI) [4]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地理研究,2006(02):222-232.(CSSCI) [5]王海江,苗长虹.中国航空联系的网络结构与区域差异.地理科学,2015,35(10):1220-1229. [6]王海江,苗长虹,乔旭宁.中国公路交通联系的空间结构解析——兼论与贫困地区空间关系.经济地理,2018,38(05):52-59.(CSSCI) [7]王海江,苗长虹,乔旭宁.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经济地理,2017,37(07):33-39.(CSSCI) [8]王海江,苗长虹.基于O-D网络的全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联系及其分布规律.经济地理,2014,34(05):83-90+104.(CSSCI) [9]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经济地理,2012,32(07):18-23.(CSSCI) [10]王海江,苗长虹.我国客运交通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经济地理,2008,28(02):275-278.(CSSCI) [11]茹乐峰,苗长虹,王海江.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经济地理,2014,34(02):58-66.(CSSCI) [12]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兼论与制造业分布关系.人文地理,2014,29(02):83-89.(CSSCI) [13]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人文地理,2010,25(01):49-55+147.(CSSCI) [14]王海江,苗长虹.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量化解析——以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三城市群为例.人文地理,2008(04):51-57.(CSSCI)(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K9《地理》2008,06) [15]王海江,苗长虹,刘春国,等.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3):11-17.(CSSCI) [16]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2):24-29.(CSSCI)(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K9《地理》2006,05) [17]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5(04):11-14.(CSSCI) [18]王海江,苗长虹.城市经济区位时空变异分析——以河南省为例.城市问题,2009(04):39-45.(CSSCI) [19]王海江,郜智方.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分布格局.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2):158-166. [20]王海江,许传阳,陈志超.河南省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390-395.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