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徐思煌

个人简介

徐思煌,男,江西万年县人。理学博士,教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油气资源评价相关领域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兴趣包括油气成藏动力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盆地模拟及资源评价等。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三大石油公司横向协作科研项目等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地质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交流。获授权专利4项。 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生;已培养全日制研究生30余名、工程硕士10余名、国际学生4名。 教育背景 1995.9-200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理学博士 1985.9-1988.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工学硕士 1981.9-1985.7,原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工学学士 职业经历 1987.9-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教 2005.9-2006.9,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 科研 科研项目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四川盆地及周缘复杂构造背景下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中国石油廊坊分院协作项目“四川省下古生界主要页岩构造演化与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十二.五”国家专项子课题“孟加拉湾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研究”; “十二.五”国家专项子课题“南海东部海域已证实富烃凹陷构造-沉积体系、成藏主控因素及综合评价”; 中国石油廊坊分院协作项目“湖北省下古生界主要页岩气地质综合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南海东部海域已证实的富烃凹陷再评价及新领域勘探方向”;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缅甸海域汇聚型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南方天然气成藏演化的流体包裹体与固体沥青特征响应”; 中石化胜利油田协作项目“通王地区中生界、上古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中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南方中、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 中石化西北石油局协作项目“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源与成藏期研究”; 中石化研究院无锡所协作项目“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流体势分析”;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科研获奖 2012,“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富烃凹陷评价理论、技术与实践”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8; 2010,“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规律与区块优选”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3; 1998,《裂缝型油气藏有机包裹体研究》,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8,被选为湖北省青年学术骨干; 1996,获地矿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95,《江汉盆地王广高地区盐间裂缝成因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江汉盆地王场地区泥岩、碳酸盐岩裂缝油气藏研究》,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活动 2012.8.5-2012.8.13,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出席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宣读论文; 2012.5.24-2012.6.10,美国,西弗吉尼亚所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学术交流; 2010.12.15-2010.12.30,缅甸,仰光-丹兑-曼德勒,与缅甸国家能源局及中海油缅甸公司联合考察缅甸地质; 2006.4.9-2006.4.12,美国,休斯顿,2006年AAPG年会,宣读论文; 2005.9.11-2006.9.13,美国,堪萨斯大学堪萨斯地质调查局,访问研究; 授权专利 1.一种油气藏形成与改造作用的教学实验装置(ZL201820136956.8) 2.一种多类型圈闭及油气藏的三维可视化教学模型(ZL201820137992.6) 3.一种油气运移与成藏过程的模拟实验装置(ZL201820136957.2) 4.一种海相页岩层埋深数据的获取方法及系统(ZL201810858821.7) 教学 课程教学 本科生课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油气资源概论、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 研究生课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进展 留学生生课程:PetroleumGeology,PetroleumGeochemistry 教学研究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进展》中国地质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油气成藏过程动态演示3D可视化装置设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 油气藏形成及改造作用过程模拟实验可视化装置研制,中国地质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 基于精品课程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理工类专业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出路研究,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教学获奖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4; 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学务指导教师; 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教学优秀个人; 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1/4;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2002-2004年度教师教学优秀奖; 2004年,资源学院教学优秀奖;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第五届优秀指导老师; 2002年,资源学院教学优秀奖; 2002年,资源学院优秀指导老师奖; 2000年,资源学院教学改革奖; 1997年,中国地质大学优秀班主任; 1996年,中国地质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 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育经历 [1]1981.9-1985.6 原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大学 [2]1985.9-1987.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学硕士|研究生 [3]1995.9-2000.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博士|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2005.9-2006.9 美国Kansas大学|访问研究 [2]1987.7-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

l油气成藏动力学: 2非常规油气地质: 3盆地模拟及资源评价: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JonathanAtuquayeQuaye,SihuangXu,YanickBriceLemdjou.Present-DayTwo-DimensionMaturityHistoryModellingofSourceRocksfromtheCentralRegionoftheAndamanSeaBackArcDepression.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GeoscienceandEnergy.2019,8(5):268-276.doi:10.11648/j.earth.20190805.12. .*曹婷婷,徐思煌,王约.川东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2018,40(5):716-723. .*吕晔,徐思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品质分析及其沉积期古氧相研究.中国矿业,2018,27(3):160-164. .徐思煌,梁浩然,刘晓霞.生烃凹陷资源潜力快速评价新指标:烃源指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39(2):238-247. .*石创,徐思煌,拜文华,吴娟.湖北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特种油气藏,2015,22(6):65-69. .*李松峰,徐思煌,薛罗,等.稀井区烃源岩有机碳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烃源岩勘探实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2):369-374. .*曹婷婷,徐思煌,周炼,王约.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评价.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39(2):199-209. .袁彩萍,徐思煌,薛罗.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主力烃源岩测井预测及评价.石油实验地质,2014,36(1):110-116. .*李松峰,徐思煌,施和生,等.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特征及资源预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38(1):112-120. .*杨传超,徐思煌,孔令涛,等.缅甸增生楔盆地M区块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s1):193-196,199. .*薛罗,徐思煌,袁彩萍,等.热模拟实验甲烷碳同位素演化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012,34(6):617-622. .XUSihuang,LISongfeng,YUANCaiping.Resourcepotentialofwater-solublegasinthePalaeogeneHuizhouSag,PearlRiverMouthBasin.PPETROL.EXPLOR.DEVELOP.,2012,39(2):194-201. .徐思煌,杨传超,杨松岭,郑丹.缅甸安达曼海域中部天然气成因与气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2(2):127-134. .徐思煌,曹婷婷,W.LynnWatney.潘汉得-胡果顿与普光气田形成条件对比及启示.新疆石油地质,2012,33(4):502-506. .徐思煌,李松峰,袁彩萍.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水溶气资源潜力.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81-188. .徐思煌,郑丹,朱光辉,杨松岭,李超,杨传超.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1):29-34. .*曹婷婷,徐思煌,王约,等.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条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1):11-16. .徐思煌.水溶气非常规资源及其脱溶成藏.地质科学情报,2010,29(1):43-48. .徐思煌,朱义清.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定量预测模型.石油实验地质,2010,32(3):290-295. .*郑丹,徐思煌,尚小亮.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泥岩压实特征及其成因.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4):372-377. .ShenChuan-bo,MeiLian-fu,XuSi-huang.FissiontrackdatingofmesozoicsandstonesanditstectonicsignificanceintheintheEasternSichuanBasin,China.RADIATIONMEASUREMENTS,2009,44(9-10):945-949. .沈传波,梅廉夫,刘昭茜,徐思煌.黄陵隆起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矿物岩石,2009,29(2):54-60. .*李松峰,徐思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进展.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61-64. .ShenChuan-Bo,MeiLian-Fu,XuSi-Huang,TectonothermalevolutionofShizhusubbasin,centralChina,asrevealedbythermochronologyandvirtrinitereflectancedata,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2008,72(12):A855-A855. .XUSihuang,WLWatney.DominantfactorsincontrollingmarinegaspoolsinSouthChina.FrontierofEarthScienceinChina.2007,1(4):491-497. .XUSihuang,MEILianfu,YUANCaiping,MAYongsheng,etal.Types,EvolutionandPool-ControllingSignificanceofPoolFluidSourcesinSuperimposedBasins:ACaseStudyfromPaleozoicandMesozoicinSouthChina.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2007,18(1):49-59. .徐思煌,袁彩萍,梅廉夫,等.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地质科学情报,2007,26(2):59-64. .袁彩萍,徐思煌,贾霍甫,等.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特征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77-181. .*贾霍甫,徐思煌.东营凹陷通王地区负反转构造与断块型古潜山的形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3):19-21. .袁彩萍,姚光庆,徐思煌,等.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综述.地质科技情报,2006,25(4):21-26. .何发岐,梅廉夫,费琪,徐思煌,马立祥.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带圈闭的形成及其含油气性.石油实验地质,2006,28(5):418-423. .徐思煌,贾霍甫,黄伟传.东营凹陷通王地区中古生界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研究.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1(2):6-9. .陈瑞银,徐思煌,梅廉夫.渝鄂东碳酸盐岩区油区聚集体系.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6):719-725. .袁彩萍,徐思煌,梅廉夫,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层次性分析.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2):137-141. .*贾霍甫,徐思煌.川东北地区二叠-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2):12-15. .*孔祥星,张林晔,徐思煌.济阳坳陷车西洼陷油-源对比及运移规律探讨.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88-193. .*陈瑞银,徐思煌.流体势分析在丁家屋子断阶带的应用.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32-38. .*陈瑞银,徐思煌.对成油体系临界时刻的思考.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106-108. .袁彩萍,徐思煌,西藏伦坡拉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史.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56-160. .徐思煌,袁彩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石油工程师的地质观.现代高教研究,2000,No.2. .梅廉夫,徐思煌,倪昌祥,等.江汉盆地王场地区底辟作用与裂缝作用的数值模拟,《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地震出版社,1999. .徐思煌,梅廉夫,袁彩萍.裂缝储层岩芯检测技术与应用.地质科学情报,1998,17(2):65-70. .徐思煌,梅廉夫,袁彩萍.成烃增压数值模拟,石油实验地质,1998,20(3):287-291. .徐思煌.中国典型盆地源岩生烃排烃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化石燃料地质--石油、天然气和煤,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XUSihuang.Numericalsimulationofthehistoriesofhydrocarbongeneration,migrationandexpulsioninseveraltypicalbasinsofChina.1997,The30thIGC,VSP,theNetherlands. .梅廉夫,徐思煌.沉积盆地沉积物天然水力压裂理论及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7,16(1):39-44 .徐思煌,梅廉夫,邓四新.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地球科学,1996,21(2):179-183. .梅廉夫,费琪,徐思煌,松辽盆地“T2”天然水力断裂系统.地球科学,1996,21(6):632. .徐思煌,何生,袁彩萍.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模拟模型及其应用.地球科学,1995,20(3):335-341. .梅廉夫,徐思煌.裂缝油气藏综合分析系统.石油学报,1995,16(1):38-43. .梅廉夫,徐思煌.江汉盆地王场地区泥岩储层裂缝演化及其模拟.地球科学,1995,21(3):256-263. .陈荣书,唐仲华,徐思煌,等.双开关排烃模型及其在辽东湾地区的应用.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5,9(4):253-262. .梅廉夫,徐思煌.裂缝储层地球化学.地质科学情报,1994,13(1):71-75. .MEILianfu,XUSihuang,etal,FracturingandHydrocarbonMigrationinWangchangAreaJianghanBasin,ChineseScienceBull,1994,39(19):1624-1628. .梅廉夫,徐思煌,倪昌祥,等.江汉盆地王场地区裂缝作用与烃类运移.科学通报,1994,39(14):1312-1315. .陈荣书,徐思煌,兰廷泽.压实、流体压力和势分析系统及其在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天然气地球科学,1991,(04):193-194,198. .D.H.Welte,徐思煌(译).加拿大西部深盆地的天然气生成与运移.地质科学译丛,1987,(4):82-89.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