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向树元

个人简介

讲授课程 1.地质学基础;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3.普通地质学;4.区域地质调查新技术与新方法 招收研究生方向 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向树元,男,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研究。2007—201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为援藏干部派出至西藏援藏,任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副院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了1∶25万西藏比如县、丁青县、嘉黎县、边坝县等四幅,1∶5万西藏德庆、公珠错东、青海昆特依等12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参与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演变综合研究》,主编完成和公开出版了1∶300万《青藏高原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完成了《黔中隆起性质、演化及其对后期构造控制研究》、《西藏班公—怒江断裂带以南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及构造特征研究》等多项横向或科学基金项目。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先进个人奖、2011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2013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发表科研专著20余部,科学研究论文40余篇,入选SCI检索和EI检索论文10余篇。2000年2011年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感动地大好党员。主要简历: 198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1982年8月至1984年8月在湖南省418地质队工作 1987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87年8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3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学位 从事地质工作30多年,大青山的山沟里留下过我的足迹,大凉山的彝寨里留下过我的身影,小秦岭的峻岭上我踏过李闯王的脚印,黄河源的约古宗列我喝过母亲河的乳汁,可可西里我遥望过一马平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我仰瞰过惊险。昆仑、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山上我爬过六千多米有过“高人一等”的感觉,雪峰山下我下过零下一百多米感到过“地狱”的寂寞。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每年出野外工作的确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体会地质工作艰辛困苦的同时,我也充分享受了为祖国探索资源、寻找宝藏的快乐。 2000年以来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国土资源部西部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阿拉克湖幅区域地质调查》(1999~2002),技术负责。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昆仑东段中新生代以来隆升作用过程及机制研究》(2001~2003),主要参加。 3.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西藏1:25万嘉黎县幅、边坝县幅、丁青县幅和比如县幅四幅区域地质调查》(2003-2005),项目负责。 4.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甘肃1:25万临夏幅、定西幅区域地质调查》(2004-2006),主要参加。 5.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黔中隆起性质、演化及其对后期构造控制研究》项目(2006-2007),主要参加。 6.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西藏班公—怒江断裂带以南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及构造特征研究》(2007-2008),技术负责 7.中国地质调查局《雅鲁藏布江成矿带重要矿产勘查部署研究》(2008),项目负责。 8.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自治区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勘查规划部署研究》(2009),主要参加。 9.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勘查》(2007-2009),主要参加。 10.中国地调局〈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演变综合研究〉(2006~2010)。主要参加。 1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1:5万德庆地区(德庆、冈吉、白朗、格达)四幅区域地质调查》(2010-2012),项目负责。 1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1:5万公珠错东地区(H44E009019、H44E009020、H44E010019、H44E010020)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2012-2014),项目负责。 13.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1:5万冷湖行委昆特依地区J46E007012、J46E007013、J46E008012、J46E008013四幅区域地质调查》(2013-2015),项目负责。

研究领域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构造地质学、新构造、区域地质调查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ShuyuanXiang(向树元),FangmingZeng(曾方明),GuocanWang(王国灿),JianxinYu(喻建新).2013.EnvironmentalevolutionofthesouthmarginofQaidambasinreconstructedfromtheHoloceneloessdepositbyn-alkaneandpollenrecords(柴达木盆地南缘全新世黄土正构烷烃与孢粉显示的环境变迁).JournalofEarthScience,Vol.24,No.2,p.170–178, 2.FangmingZeng(曾方明),ShuyuanXiang(向树元),KexinZhang(张克信),YulinLu(路玉林).2011.EnvironmentalevolutionrecordedbylipidbiomarkersfromtheTawanloess-paleosolsequencesonthewestChineseLoessPlateauduringthelatePleistocene.EnvironEarthSci.64:1951-1963 3.向树元,张士贞,胡敬仁,杜刚强,万俊.2012.西藏米拉山断裂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7(增2):39-46 4.向树元,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2007.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5):615-621 5.向树元,喻建新,王国灿,张智勇.2005.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MaBP间植被演替及高原隆升启示.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5(1):47-53 6.向树元,喻建新,王国灿,双燕,吴燕玲.2003.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近2ka以来风成沙沉积的气候变迁记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6):669-674 7.向树元,王国灿,林启祥,吴燕玲,张智勇.2003.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水系演化过程及其趋势.地质科技情报.22(4):16-20 8.向树元,王国灿,邓中林.2003.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6):615-620 9.向树元,王国灿,林启祥,贾春兴,王青海.2002.东昆仑北缘都兰县巴隆一带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背景.地质通报,21(11):764-767 10.曾方明,向树元,刘向军,等.2014.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物源研究进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9(2):125-140 11.杨辉,向树元(通讯作者),王欣,拉巴顿珠,王勇.2013.西藏马乡地区典中组年龄厘定及其构造背景.地质科技情报,32(4):89-96 12.高小芬,林晓,张智勇,向树元,张克信.2013.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地质通报,32(1):186-194 13.Ya-DongXu(徐亚东),Ke-XinZhang(张克信),Guo-CanWang(王国灿),Shang-SongJiang(江尚松),Fen-NingChen(陈奋宁),Shu-YuanXiang(向树元),GuillaumeDupont-Nivet,CarinaHoorn.2012.Extendedstratigraphy,palynologyanddepositionalenvironmentsrecordtheinitiationoftheHimalayanGyirongBasin(NeogeneChina).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44(2012)77–93 14.李彬,向树元,冯德新,罗拉次旺,噶桑顿珠,周渝.2012.藏东察雅县察拉地区中生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构造环境.地质通报,31(5):696-706 15.张士贞,向树元,万俊,等.2010.西藏比如盆地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地质科技情报,29(5):15-22. 16.徐亚东,张克信,王国灿,向树元,江尚松,陈奋宁.2010.西藏南部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带及其地质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5(5):759-773. 17.林晓,常浩,李云涛,向树元,王国灿.2010.青藏高原东缘都江堰湖相沉积MIS3a阶段的快速气候变化记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5(5):857-866 18.李生伟,秦松贤,刘强,向树元,2010.藏南江孜盆地构造演化的石英ESR测年证据.地质科技情报29(5):30-34. 19.江尚松,向树元,徐亚东,2010.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地质科技情报.29(4):21-31. 20.WangAn*(王岸),WangGuocan(王国灿),ZhangKexin(张克信),XiangShuyuan(向树元),LiDewei(李德威),LiuDemin(刘德民).2009.LateNeogeneMountainBuildingofEasternKunlunOrogen:ConstrainedbyDEMAnalysis.JournalofEarthScience.20(2):391-400 21.王朝文,洪汉烈,向树元,张克信,肖依.2008.东昆仑阿拉克湖早更新世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地质科技情报,27(5):37-42 22.张克信,王国灿,曹凯,刘超,向树元,洪汉烈,寇晓虎,徐亚东,陈奋宁,孟艳宁,陈锐明.2008.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隆升事件:沉积响应与热年代学记录.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8(12)1573-1588 23.阮林森,向树元,常丹燕,王玉贤.2008.安徽宁国市地质灾害区划及评析.安徽农业科学,36(19):8218-8220 24.路晶芳,向树元,江尚松,刘超,曾方明.2008.西藏日喀则末次冰期风成黄土粒度分析及其意义.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5):80-85 25.田立富,朱才伐,向树元,泽仁扎西,陈洁.2007.西藏边坝-洛隆地区下白垩统边坝组的建立及其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7(4):11-16 26.朱宗敏,寸金鸿,庞龙飞,向树元,陈奋宁,江尚松.2007.西藏米林地区湖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5):622-628 27.张克信,王国灿,;陈奋宁,徐亚东,骆满生,向树元,寇晓虎,赵来时.2007.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5):583-596 28.曾方明,向树元,路玉林,马新民,;路晶芳.2007.甘肃临洮晚更新世黄土环境变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5):703-712 29.王国灿,向树元,;王岸,JohnI.Garver;RobertP.Wintsch,张克信.2007.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构造过程的热年代学记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5):605-614 30.王国灿,魏启荣,贾春兴,张克信,李德威,朱云海,向树元.2007.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地质通报,26(8):929-937 31.洪汉烈,于娜,薛惠娟,朱云海,向树元,张克信.2007.临夏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现代地质,21(2):404-414 32.洪汉烈,薛惠娟,张克信,朱云海,向树元,方杰.2007.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气候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5):598-604 33.马新民,向树元,王国灿,;吴燕玲.2006.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地层时代厘定及环境变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6(1):67-73 34.王国灿,贾春兴,朱云海,向树元,林启祥,王青海,安守文,朱耀生.2004.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地质通报,23(5、6):549-554 35.张智勇,于庆文,张克信,顾延生,向树元.2003.黄河上游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兼论青藏高原1∶25万新生代地质填图地貌演化调查.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6):621-626 36.王国灿,向树元,JohnI.Garver,RobertP.Wintsch,MaryRoden-Tice.2003.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6):645-652 37.王国灿,吴燕玲,向树元,贾春兴.2003.东昆仑东段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与地貌变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6):583-592 38.王岸,王国灿,向树元.2003.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6):675-679 1.向树元,王岸,王国灿等。青藏高原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及说明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向树元,泽仁扎西,田立富,朱耀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嘉黎县幅(H47C002003).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年。 3.向树元,泽仁扎西,田立富,朱耀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边坝县幅(H47C002004).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年。 4.王国灿,张克信,向树元,王岸,曹凯.等.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地质图及说明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年 5.王国灿,朱云海,林启祥,向树元.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阿拉克湖幅(I47C001001),.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年。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