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袁爱华

个人简介

讲授课程 《地史学》、《微体古生物学》、《普通地质学》 招收研究生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999-2003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理科基地)专业 2003年保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研究生并获批进行硕-博连读,2005-2008年间获法国政府奖学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资助,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微体古生物学实验室进行为期20个月的学习研究,2008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巴黎第六大学两校理学博士学位。 近五年负责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扬子北缘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不同水深环境的群落和环境演化(2016-2019)——项目骨干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放射虫起源、早期演化及其环境背景研究”(2015-2019)——项目骨干成员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青年教师特色学科团队“华南古-中生代之交高分辨率生物与环境事件”(2013-2015)——项目骨干成员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基于地球生物学理论的页岩中有机质分布非均质性研究”(2013-2017)——项目骨干成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黔桂地区古、中生代之交高分辨率地质事件序列研究”(GBL11202)(2013-2015)——项目骨干成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海洋生态系在二叠末和晚泥盆F/F大绝灭及之后的坍塌和重建过程与模式对比研究”(GBL11206)(2013-2015)——项目骨干成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华南P-Tr和F-F转折期介形虫动物群时空分布及其对环境事件响应的对比研究”(GBL11305)(2013-2014)——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中的介形虫动物群及其古生态学研究”(No.40902002)(2010-2012年)——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华南晚古生代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微生物与环境过程”(No.40730209)(2008-2011年)——分项目负责人 国家联合重点自然基金项目“放射虫和硅在华南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烃源岩形成中的作用研究”(No.40839903)(2009-2012年)——项目骨干成员

研究领域

微体古生物介形虫分类学、古生态学、演化及古生物地理学 重大地史转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袁爱华,CrasquinSylvie,冯庆来,顾松竹。黔桂皖二叠纪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的介形类。微体古生物学报,2009,26(4):385-403。 袁爱华。华南晚二叠世末期深水相介形虫动物群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7卷10期。 YuanAihua,Crasquin-SoleauSylvie,FengQinglai&GuSongzhu.LatestPermiandeep-waterostracodsfromsouthwesternGuangxi,SouthChina.JournalofMicropalaeontolog,2007,26(2):169-191. 袁爱华,朱宗敏,林文姣,刘育燕。山西宁武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的磁化率地层学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37-40。 姜高磊,袁爱华,张克信。西藏改则盆地晚始新世康托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地质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31(4):405-419. 席党鹏,袁爱华。第16届国际介形类大会在巴西举行。微体古生物学报,2009,26(4):404. GengoTanaka,TeruoOno,AihuaYuan,MasahiroIchidaandHaruyoshiMaeda.EarlyPermianostracodsfromMugiCounty,GifuPrefecture,centralJapan.PaleontologicalResearch,2012,16(2):88-106. LiuHao,WangYongbiao,YuanAihua,YangHao,SongHaijun,ZhangSuxin.OstracodfaunaacrossthePermian-TriassicboundaryatChongyang,HubeiProvince,anditsimplicationfortheprocessofthemassextinction.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2010,doi:10.1007/s11430-010-0045-8. 刘浩,王永标,袁爱华,杨浩,宋海军,张素新。湖北崇阳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中的介形虫化石及其对灭绝事件的响应。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40(5):574-582。 GuiBiwen,FengQinglai,YuanAihua.LateChanghsingian(latestPermian)radiolarianfromChaohu,Anhui.JournalofEarthScience,2009,20(5):797-810. SylvieCrasquin,Marie-BéatriceForel,FengQinglai,YuanAihua,FrançoisBaudin,Pierre-YvesCollin.Ostracods(Crustacea)throughPermian-TriassicboundaryinSouthChina:theMeishanstratotype(ZhejiangProvince,SouthChina).JournalofSystematicPalaeontology,2010,8(3):331-370. HeWeihong,ZhangYang,ZhangQiang,ZhangKexin,YuanAihua,FengQinglai.AlatestPermianradiolarianfaunafromHushan,SouthChinaanditsgeologicalimplications.Alcheringa,2010:1-26.DOI:10.1080/03115518.2010.536649 冯庆来,蒙有言,何卫红,桂碧雯,袁爱华,刘桂春。广西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礁灰岩中发现沥青。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32(6):868-870。 刘育燕,朱宗敏,袁爱华,邓胜徽等。山西二、三叠系界线岩石地层的次生磁化及其地质意义。地球学报,2004,25(4):437-442。 刘育燕,林文姣,朱宗敏,袁爱华。南方红土的磁极倒转以及磁化率变动记录。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33-36。 教学论文: 袁爱华。“普通地质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举措。中国地质教育,2014,2:32-36. 王岸,袁爱华。构造地质学哲学思维探讨与教学。中国地质教育,2011,2:10-13.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