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师尚礼

个人简介

师尚礼,男,1962年8月生,甘肃会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现任草业学院院长,甘肃省第七届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专家。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厅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甘肃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育成牧草新品种5个,授权发明专利10件。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4个。在GenBank发表根瘤菌菌株5株,中国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根瘤菌菌种3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研究生教材《草类植物种子学》1部、著《苜蓿根瘤菌》和《草田耕作制度》专著2部,主编《草坪草种子生产技术》、《优质苜蓿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和《草地工作技术指南》专著3部、副主编《优质苜蓿栽培利用》、《牧草种子生产》、《苜蓿栽培与加工利用》专著3部、参编《苜蓿科学》、《中国草原》画册、《退耕还草技术》等专著8部。 坚持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草学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建设完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使草学本科专业更趋完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明确,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基地建设、运行体系更加符合知识体系的要求,在专业教育、技能培养、素质责任、眼界视野、创新能力等方面协调发展,形成了符合现代草地农业发展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体系。取得了重要教学成果。 集中在寒区旱区苜蓿新品种选育、良种良法配套、苜蓿旱作寒作栽培、苜蓿根瘤菌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成果丰富了西北牧草产业化的品种资源和良种良法配套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 研究提出的高寒牧区“筛选抗寒苜蓿品种、深开沟、浅覆土、冬季耙平埋颈”的寒地栽培专利技术显著提高了苜蓿播种出苗率、成苗率和越冬率,解决了高寒牧区苜蓿高产草地建植的技术瓶颈。使苜蓿种植区域由海拔2500米以下的暖温带扩展到3100米的高寒带。并研发集成了草原区选择水源地草场冬季放牧、返青期提前出牧、全生长季禁牧、综合改良建设打贮草场生产基本补饲草,海拔2500~3100米交错区种植苜蓿加工蛋白型草产品补充牧区蛋白饲草的全营养饲草,即“牧区培育建设天然打贮草场基地与农区建设豆科牧草基地”耦合的“农牧互补”牧草产业模式,并进行推广,有效保障了牧区家畜饲草供给与营养平衡,解决了草原牧区家畜长期存在的营养不平衡问题。 研究提出荒漠灌区“间隙性干旱”的概念,即“土壤湿润-干旱-湿润-干旱的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动态”。同时研究提出了荒漠灌区间歇性干旱导致豆科植物根瘤菌结瘤负效应的观点,即“间隙性干旱使豆科植物根瘤不能成熟或不能成长为有效根瘤,造成生长能量的无效消耗,降低植物生产力。间隙性干旱周期越长,胁迫缺氮越严重。延长土壤湿润周期是提高荒漠灌区豆科植物根瘤菌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研究发现苜蓿根系适宜生长温度与苜蓿根瘤菌适宜结瘤温度相一致,且苜蓿结瘤主要发生于春季,春季苜蓿根瘤菌有效性最高的现象。这一发现为苜蓿根瘤菌剂最佳施用时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及其传代固氮现象,系统证明了苜蓿植株生育期内生根瘤菌从根系到成熟种子的运移路径及定植规律,并明确了内生根瘤菌在种子中的存在部位及其数量变化规律,为研制开发苜蓿种带目标根瘤菌种子奠定了基础。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长期从事草草类育种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培养协作组成员,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国家草原保护综合技术示范区科技咨询专家,农业部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督察组专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草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一届草种质资源风险评估专家,《草原与草坪》期刊主编,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