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敬涛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张敬涛研究员主要科研工作包括三部分: 1)系统研究了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的多光子电离和高次谐波生成现象。首次发现了光电子角分布喷射结构的产生和演化的机制,并发现喷射结构数目的反常增加和减少的情况[Phys.Rev.Lett.97,193002(2006)];在氢负离子的多光子离解研究中,首次用无参数理论重现了国际上通用的多参数的分波法处理结果;成功展示了周期量级超短激光脉冲中原子电离的位相相关现象,并首次阐明了光电子角分布随光电子能量、激光场的变化规律;在双原子分子特有的电离抑制现象研究中,发现了电离抑制现象随激光强度增加而出现和消失的现象以及光电子能谱的调制现象;在双原子分子的高次谐波生成研究中,展示了分子结构对谐波谱的调制现象;首次提出利用光电子的角分布来推断分子库仑势的变化,并首次确立了电子之间库伦排斥对多电离电子关联分布的影响等。 2)在国际上首倡多光子电离过程中光电子角分布满足的标度定律,并用于确定强激光场中的等价物理过程。我们在光电子角分布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标度定律,进而在光电子能谱、双电离的动量分布以及高次谐波能谱中验证了标度定律。根据标度定律我们发现,强激光场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于三个无量纲的参数;保持这三个参数不变,强激光场中电子的微观动力学过程不变,因而可以用于确定等价微观电子过程。借助标度定律,我们确定了NaturePhysics[7,464,2011]报导的高次谐波能谱的巨共振结构的物理机制,首次建立了谐波谱和原子态波函数的对应关系,并预言了光电子能谱也存在类似的结构[Phys.Rev.Lett.110,063002(2013)]。该研究把原来只能对分子轨道成像的方法,拓展到可以对原子定态波函数进行成像;并首次提出操纵激光场的频率和强度,利用生成的谐波实现分子内壳层轨道的成像;借助标度定律选择激光参数,我们展示了圆偏振的强激光场中惰性气体原子双电离率增长的Knee结构,证实了圆偏振激光场中周期性轨道的普遍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双电离率的Knee结构的普遍存在[Phys.Rev.A95,013402(2017)]。 3)研究了强激光场中全过程的Kapitza-Dirac效应,预言了电子谱存在边带现象,确立了电子发生KD效应的临界强度[Phys.Rev.Lett.92,233603(2004)];首次理论展示了光电子束的大角度分裂现象和分子结构对光电子束分裂的影响,讨论了利用分子趋向控制光电子电离后的运动;首次发现了电子发生衍射的临界激光强度和光电子角分布的多重分裂。 上述研究在本领域主流国际刊物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包括在Phys.Rev上发表文章20余篇;相关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重视,部分研究结论被他人证实或重现,多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出色完成了相关科研任务(目前两项在研),并获得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以及追踪项目的资助。

学术兼职

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市物理学会17届理事,科技部评估中心评估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