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朱先进

个人简介

朱先进,男,1985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工作。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研究所,2013至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朱先进博士近年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原理与方法、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形成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格局规律及形成机制、区域碳评估等方面来开展。在该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31500390)、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辽宁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开放基金等4项。在Proceeding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GlobalChangeBiology,FunctionalEcology,GlobalandPlanetaryChange,EcologicalIndicators,《生态学报》、《第四纪研究》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SCI引用300余次。 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原理与方法方面,掌握了涡度相关观测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评价了仪器加热效应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影响,构建了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呼吸组分(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拆分模型,并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拆分了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组分,为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开展过程机理分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在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形成机制方面,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刻画了中国不同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规律,发现了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动态形成机制的区域差异:北方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主要由蒸腾在蒸散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而引起,植被本身对水分的利用强度决定了南方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数据集,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规律及影响因素,发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叶面积指数及海拔的影响;将水分利用效率拆分为内在水分利用效率、蒸腾占蒸散的比例及1/VPD,探讨了水分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首次发现了CO2密度在水分利用效率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揭示了水分利用效率“水多不低、水少不高”的格局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区域碳水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格局规律及形成机制方面,以ChinaFLUX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已发表数据构建了中国及北半球碳通量数据集,分析了中国及亚洲碳通量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现了碳通量空间格局间的正向偶联关系,揭示了正向偶联关系的形成机制,发现了亚热带地区巨大的碳吸收功能,阐明了气候因素影响年总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异的途径,为基于通量观测结果评估区域碳收支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区域碳评估方面,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国碳通量空间分布的评估模式,评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分布,量化了主要人为活动及河流输送的碳通量强度,构建了基于通量观测的区域碳汇评估模式,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工作。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