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来佑彬

个人简介

来佑彬,男,1988年1月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15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等课程。2016年荣获沈阳农业大学学术交流年先进个人;2017年参加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工科组第一名,被授予“沈阳农业大学教学楷模”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主要为高能束熔覆技术(3D打印技术),曾参加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松铲激光熔覆残余应力产生机理及其减阻特性研究)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马铃薯收获机械挖掘铲激光熔覆处理关键技术研究)1项、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易磨损农机触土部件等离子熔覆关键技术研究)1项。 农业机械触土部件,如根茎类作物收获挖掘铲、犁铧、耙片、深松铲等,其工作环境恶劣,在使用过程中长期与土块、沙石、农作物残茬等直接作用,受到接触对象的刮划、冲击与振动,极易磨损。农机触土部件的磨损严重时,达不到作业的要求,造成其频繁失效,而且使油耗、阻力和功耗显著增高,增加作业成本,甚至延误农时、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速作业,对农机触土部件的耐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高能束熔覆技术,在农机触土零部件表面熔覆耐磨材料,提高其抗磨损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熔覆过程的温度场进行数值计算,采取热-应力间接耦合法求解应力场,通过试验手段测试熔覆零部件的残余应力分布特性,将试验测试与数值计算结果相结合,揭示熔覆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根据高能束熔覆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残余应力分段控制方法,将残余应力作为预应力加以利用,改善触土零部件作业过程的应力分布,达到双效提高触土零部件使用寿命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已申报国家专利。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研究方向主要为高能束熔覆技术(3D打印技术)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