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振举

个人简介

陈振举,男,1971年8月生,博士,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辽河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亚洲树木年轮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树木年代学、森林生态学与全球气候变化方向的研究、教学工作。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09年4月-2010年-4月、2013年5-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进行访问合作研究。 陈振举教授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利用经典树木年代学理论,通过建立的东北年轮数据库系统和标本库,并结合木细胞解剖、树木年轮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技术对我国东北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动态进行了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的探讨。并对国内外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无偿技术帮助和数据共享。近年在上述领域主持和参加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资助号:41271066、41071035、30600093),在《应用生态学报》、GlobalandPlanetaryChange、Palaeo-3、AnnalsofForestScience、Trees-StructureandFunction、Dendrochronologia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研究发现近半个世纪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由西到东树木对气候的响应不同,尽管存在树种差异,树木生长过程中所记录的气候信号呈现由东到西逐渐增强,这种变化与其生物地理环境的湿润度和局地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与降水和温度梯度变化的直接关系相对较弱。树木对气候的响应随气候变化,具有动态性。近300年来东北地区的干湿变化以高频波动最为显著,且受东亚季风影,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的水热循环显著受太平洋,尤其是热带太平洋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在对温度的响应过程中,不同树种呈现不同的响应,如油松在辽宁地区对冬季温度变化呈正相关,与春夏季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在大兴安岭地区,冻土区生长的兴安落叶松对温度呈现正响应,非冻土上的兴安落叶松则是负响应,而该地区的樟子松则表现出明显的负响应。树木年轮指示的大兴安岭北部过去300年来夏季温度变化在大多数时期是基本稳定的,但是近几十年,尤其是1980年以后的温度急剧升高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来说是把双刃剑,而且未来的温度变化对樟子松和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区有潜在影响。 研究还显示,同一地区不同的树种径向生长对升温响应不同,有的呈明显的促近作用,有的则是抑制作用。但是,CO2浓度升高的积极促进作用明显。由于变暖而导致的干旱,可使东北地区主要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但这种提高在部分树种的生长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生物量的增加和生长的加快。利用树木年轮稳定碳同位素和主要年轮元素定量评估了沈阳、大连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变化的历史,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变化和环境污染历史,指出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可以改变树木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从事树木年代学、森林生态学与全球气候变化方向的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辽河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亚洲树木年轮学会会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