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马腾

个人简介

马腾,男,1975年7月生,博士,副教授,任教于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9至2011年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Karl-Franzens-UniversityGraz)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马腾副教授的研究涉及Pt、Ag、Pd单金属、Pt-Fe、Pt-Sn合金及NiO、CeO2等多种纳米材料及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工作,解决一些洁净能源利用与环境领域中气体纯化、污染物无害化的问题。先后参与完成的部分科研任务有:欧盟项目ERCAdvancedGrantSEPON,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20873143,20603037,20733008,20573107),973国家基础研究项目(2007CB81520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项(G19990605)。在PhysicalReviewLetters、ChemPhysChem、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Langmuir、AppliedSurfaceScience、催化学报、有色金属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1篇被选为封面文章。在研究工作中注重方法与仪器的改进、创新,曾研制出一种小型电子束加热装置,解决了所用样品在某仪器中无法达到目标温度的难题,获得授权专利1项(CN201269842Y)。 在Pt-Fe双金属催化剂的机理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铂壳-铁核结构的Pt/Fe/Pt(111)原子结构模型,该结构的表面原子层全部为铂原子而次表层是铁原子,从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了该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再生性,并解释了次表层铁原子对表层铂的电子性质和催化CO氧化反应的调制作用。催化剂原子结构的表面层原子是铂使得催化剂仍具有铂表面的基本性质,而次表层铁原子的存在使表面在费米边附近的电子态密度降低,从而引起d带中心向偏离费米边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表面化学性质发生的显著改变则是CO的吸附减弱(与纯铂表面相比,CO脱附温度降低50摄氏度以上),即减少了CO中毒并增强表面原子O的活性,进而促进CO氧化反应的进行。在研究工作中,还发展了一套催化剂表面活性的表征方法,为催化活性结构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和后续的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纳米氧化物的研究方面:发现FeO表面的一种周期性氧空位缺陷阵列,氧空位缺陷为单个氧离子空位或由6个氧离子空位组成氧空位簇,均占据表面超结构单胞的hcp位置。发现一种制备全同纳米氧化物粒子阵列的通用方法,适用于多种金属氧化物基于氧化物模板导向的自组装制备,如NiO、CoO等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粒子的颗径大小可控制在3–4nm,且可根据性能的需要做成完全氧化的纳米粒子或氧化物壳-金属核结构的复合氧化物粒子,非常适合用于金属氧化物相关的磁学性能和催化剂作用机理研究。利用Au(788)表面的模板导向、Au-Ce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氧化动力学控制因素,制备出具有单一取向和规整结构的CeO2纳米条带,并应用于NO2的催化还原反应研究。 在柴油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和封闭空间环境中的气体净化方面:目前主要开展柴油发动机尾气净化系列催化剂的应用基础研究,2013年获批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科研计划项目“柴油发动机新型低温氧化催化剂的研制(2013KJJH13)”一项。柴油发动机是农业、工程等领域的传统动力,在节省能源及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优势,将成为轿车未来的主流动力之一。柴油发动机的新型低温氧化催化剂针对尾气中的CO、CHx污染物在北方地区或低温工况下去除效率不高问题,在CO低温氧化的Pt-Fe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柴油发动机尾气气氛的特点进行研制的。碳烟低温氧化催化剂针对尾气中的碳烟颗粒热氧化温度过高的问题,通过调控氧化物的氧空位缺陷的类型和浓度,提高催化剂表面活化氧物种的转化效率和迁移速率,降低碳烟的氧化温度,使之转化为二氧化碳排出。处于封闭空间环境,如地铁车厢(有机挥发物)、农业设施中的空气净化催化剂研究,也在初步的探索及研究进程中。气体净化的催化剂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由基础研究向应用推进,最终形成的技术方案完整、成熟、能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从事特定空间环境下气体的转化与净化、纳米催化、表面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