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天来

个人简介

李天来,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科带头人,设施园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日光温室结构性能优化、果菜高产优质安全栽培及逆境生育障碍调控三方面研究,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农业部、教育部及国家科技攻关(支撑)、“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32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参加获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419篇,其中SCI、ISTP及EI收录37篇,累计被引频次1931;授权和申报发明专利13项(授权6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主编和副主编著作和教材11部。 在突破日光温室结构优化理论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基于传热学、太阳辐射和光学的基本理论,通过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蓄热保温墙体厚度及复合结构、后坡水平投影长度及仰角、围护结构材料建筑热物理性能以及室内环境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日光温室墙体和后坡及地面为被覆盖面积的日光温室保温比概念以及合理后墙厚度、温室高跨比及后坡投影长度、后坡仰角等日光温室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参数,修正了以往借用大棚保温比概念认为日光温室越高保温性越差的结论。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率先研制出适于北纬38~43°地区的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辽宁系列日光温室。 在研究明确日光温室最佳环境及营养组合基础上,率先在最低气温-15℃至-30℃东北地区分阶段研制出日光温室主要果菜高产优质安全栽培技术体系以植株光合作用、根系吸收及物质积累为核心,研究明确了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生育最佳温、光及CO2浓度等环境组合及肥水管理指标,温湿度调控及钙和钾素诱导抗病的防病效应,低温弱光下CO2浓度补偿效应,有机质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及CO2浓度的效果等,基于不同阶段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及日光温室结构性能,在最低气温-15℃至-30℃东北地区,分阶段率先集成了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高产优质安全栽培技术体系。 在解决日光温室果菜几个重要亚逆境生育障碍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光合物质生产和蔗糖代谢为核心,探讨了温光亚逆境下番茄“库源”关系,明确了亚高温、亚低温和弱光影响番茄光合速率、物质分配、果实内蔗糖代谢的机制及其钙素调控作用,进而研制出防止番茄亚逆境生育障碍制剂及技术体系;经20余年系统研究,在明确番茄花柄脱落及其调控机理的基础上,研制出可防止番茄、茄子、西葫芦、甜瓜落花的环境友好型制剂(丰产剂2号),较其它最优防脱落制剂显著提高产量、品质和安全性;系统研究了番茄畸形果的发生原因,明确了番茄畸形果发生是由1对基因控制的子房心室决定的,并受低温、营养过剩等环境影响,GA和生长素有重要调控作用,进而研制出番茄畸形果综合防止技术,显著降低番茄畸形果发生率;采用长期定位施肥和长期连作试验相结合,明确了有机肥和钙素可以通过增加土壤缓冲作用、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降低土传病原物及吸附作物根系自毒物质等,保持设施蔬菜连作土壤的健康,研制出防止蔬菜连作障碍的人工营养基质栽培和钙素施用技术。 研究成果在东北、内蒙东部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的部分地区累计推广664.26万亩,获效益208.65亿元,其中辽宁系列日光温室推广206.1万亩,获效益108.62亿元;日光温室主要果菜高产优质安全栽培技术累计推广365.21万亩,获效益89.29亿元;丰产剂2号累计推广92.95万亩,获效益10.74亿元。对解决北方冬春蔬菜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从事日光温室结构性能优化、果菜高产优质安全栽培及逆境生育障碍调控三方面研究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设施园艺分会副会长,《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蔬菜》编委,《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领军人才。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