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徐正进

个人简介

徐正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1988—1989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1998以来多次到日本京都大学和东北农业研究中心等进行合作研究,2009年被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聘为客座教授。 徐正进教授自1982年大学毕业30年以来一直从事水稻科研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及超高产育种领域有比较系统深入研究,特别在水稻高产特别是超高产遗传与生理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和优秀年轻教师基金4项,在《TAG》、《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2部,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一、在籼粳稻杂交育种领域 率先研究发现,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并没有象预期那样综合亚种优点,而是保持典型籼粳稻的基本特性。据此提出,籼粳稻杂交虽然是综合亚种优点的基础,但是籼粳稻杂交不一定能综合亚种优点。只有在迄今对生育期、株高、结实性等的遗传进行较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重要生理、生化及解剖性状的遗传规律,据此建立切实可行的选择技术,才能真正打破籼粳界限,聚合亚种有利基因。研究还发现,尽管籼粳杂交F2亚种特性和程氏指数与经济性状有密切关系,可是籼粳杂交F1和育成品种亚种特性和程氏指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大多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由此推论,程氏指数法采用的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是相互独立的,籼粳亚种的经济性状可以实现取长补短,为进一步发挥籼粳稻杂交育种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在水稻理想株型育种领域 首先证明穗型是影响群体光分布和日变化的重要因素,直立穗型群体光照条件明显优于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群体温度、湿度、CO2等生态条件也优于半直立和弯曲穗型。因此,抽穗后群体生长率和物质生产量明显增加,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为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穗型通过弯矩和重心影响抗倒伏性,弯曲穗型弯矩增加的幅度远大于重心降低的幅度,这是生产上直立穗型品种大多抗倒伏性较强的物理学基础。另外,直立穗型茎秆特别是基部节间短粗,维管束发达,结实中后期单位长度干重高,又为直立穗型品种抗倒伏性奠定了解剖学基础。证明矮化和理想株型后株型改良仍然有巨大潜力,提出直立穗超高产株型模式,是实现水稻单产第三次突破的有效途径。 三、在水稻超高产育种领域 率先开展了水稻超高产的生理与遗传基础研究。发现10年来北方粳稻平均单产提高了10%左右,其中育种和栽培的贡献各约占50%左右,育种主要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而栽培主要提高了成熟率。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必须增加物质基础即生物产量。首次全面比较分析了国内外超高产品种的形态生理特性,确立了800kg/亩以上的产量结构参数。提出了提高生物产量,优化产量结构的超高产技术路线。育成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10余个并开展生产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600万亩,对近年来我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正进教授在完成上述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先后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3门、博士研究生课程2门,指导博士研究生31名、硕士研究生45名,本科生50多名。结合科研指导学生选题,全面负责,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博士、硕士和学士优秀论文。 徐正进教授不但有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道德,而且有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还有尊敬师长、谦虚谨慎的个人修养,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多次被评为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党员和优秀青年教师、沈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2010年受聘辽宁省攀登学者,2011年荣获辽宁省五一奖章,2012年初又被评为辽宁教育年度人物。

学术兼职

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国家二级教授,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副理事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