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冯辉

个人简介

冯辉,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同年考取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1987年获硕士学位来学校任教,1996年于我校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的研究》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被聘为辽宁特聘教授。 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蔬菜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十字花科芸薹属A基因组蔬菜作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小孢子培养与单倍体育种和分子育种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发现了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提出“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该类雄性不育材料遗传认识的争执;率先育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和100%不育度的大白菜核复等位基因遗传的雄性不育系;设计定向转育方案,将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导入青梗菜、奶白菜、菜心、白菜苔、紫菜薹、矮脚黄、乌塌菜和小菘菜等芸薹属A基因组蔬菜作物中,创制出多种蔬菜作物具有100%不育株率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确立了我国在该项研究上的领先地位。②利用在大白菜中发现的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材料,开展了“两系法”杂交白菜育种技术研究,育成了多个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③改进小孢子培养技术,建立了芸薹属蔬菜作物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技术体系,创制出一大批优异的双单倍体纯系(DH系),提高了育种效率。④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蔬菜品种改良,开展了大白菜雄性不育、桔红心、黄心、表面蜡粉、叶色、叶形等性状分子标记与基因克隆研究,克隆了大白菜雄性不育基因、表面蜡粉基因、桔红心基因等重要基因,开发的相应分子标记已用于辅助选择育种,提高了育种效率。 在获得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80余名。在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MolecularBreeding、Euphytica、ScientiaHorticulturae、BreedingScience、PlantBreeding和GeneticsandMolecularResearch等SCI收录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中国农业科学》和《园艺学报》等一级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其它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育成蔬菜作物新品种19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百人层次,获得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辽宁省青年科技人才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优秀科技人才基金资助,2006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自2005年任园艺学院院长,带领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部署,在抓大事和要务上下功夫,几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多次被评为学校学科建设先进学院、研究生教育先进学院、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就业先进学院、优秀中层领导班子,园艺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国家级示范专业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自2011年任园艺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继承和发扬园艺学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抓学科内涵建设,调整和凝练特色方向,坚持以学术方向为基础建设团队、配置学科资源,依托学科建设好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善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条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抓条件建设,积极筹措资金装备实验室。坚持自加压力抓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园艺学科在全国排名第6,比2006年的上一轮次评估提升了2个位次,进入了前30%。

学术兼职

现任园艺学院院长,园艺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细胞育种岗位科学家,辽宁省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蔬菜育种工程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蔬菜细胞与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辽宁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园艺学会秘书长。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九届、第十二届、十三届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类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