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金才

个人简介

李金才,男,1964年4月生,农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1989年在安徽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攻读硕士并获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师从于我国著名小麦栽培专家余松烈院士和于振文院士,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并于同年获得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2年晋升教授,200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现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生态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 个人学习与工作简历 1980.9~1984.7在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读大学本科并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4.7~1986.9在安徽农学院任助教 1986.9~1989.7在安徽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并获硕士学位 1989.7~1997.10在安徽农业大学任讲师 1994.9~1997.12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并获农学博士学位,1997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1995.3~1995.10在北京林业大学林业部外语培训中心学习英语 1997.10~2002.8在安徽农业大学任副教授 2004.6~2005.12在科技部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2002.8~至今在安徽农业大学任教授,200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承担的本科生课程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生理、农学概论、农学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讨论 2.承担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作物生理学、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 3.承担的博士研究生课程 作物生态学、作物生理生态研究进展、作物学研究法 4.出版的教材 农学专业本科教材《作物栽培学》,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副主编 作物逆境与调控(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010,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研究领域

作物生理生态

1.小麦、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针对安徽省小麦、玉米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着重开展了小麦大穗与大粒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利用现代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分析,揭示了茎秆和穗部输导组织发达程度是影响小麦结实性和籽粒大小的主要解剖学原因。其研究结果被许多学者应用和借鉴参考,为我国小麦高产栽培要求精匀播培育壮苗和实现壮秆大穗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在小麦、玉米营养与高产优质关系的研究方面,通过应用不同氮肥运筹技术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时期与小麦、玉米高产优质的关系,探讨了小麦、玉米高产调优合理肥料运筹技术,为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作物抗逆生理及其调控技术 针对近年来安徽主要农作物生产常遭遇的干旱、湿害、倒伏、冻害及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重点开展了小麦湿(渍)害、倒伏和抗冻机理及预防技术;玉米抗湿(渍)、抗倒栽培新技术等研究。在小麦、玉米抗湿(渍)机理与防湿(渍)配套技术的研究方面,通过对小麦、玉米湿害临界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发育、叶片光合性能、籽粒灌浆特性和根系衰老的影响研究,明确提出以选用抗湿品种,推广小麦半精播匀播栽培技术和玉米垄作技术、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玉米自身抗湿能力为主,以“三沟配套”降湿措施为辅的一整套防湿增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在小麦群体生理与高产抗倒机理的研究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高产群体的茎秆形态特征、光合生理与营养生理,揭示了小麦大面积倒伏的主要原因。提出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培育壮苗,合理肥水运筹,综合防治小麦纹枯病,配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预防小麦倒伏和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 3.作物秸秆还田理论与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保持作物生产力生理生态效应,解决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玉米和小麦出苗率低、整齐度差和易倒伏等关键技术问题;集成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抛撒还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模式和耕作播种模式、化肥配施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周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研制并示范推广了适合淮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农技农机配套技术规程。实现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节水保墒、耐渍抗倒,高产稳产与节本增效目标。同时进行了江淮地区作物秸秆还田后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在保持作物生产力前提下,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可持续生产能力和节本增效目标。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秸秆全量还田对定项目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小穗位及粒位效应的影响2011中国农业科学,已接受 2.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2011中国农业科学,已接受 3.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与产量的影响2011作物学报,已接受 4.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0麦类作物学报30(1):123-128 5.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夏玉米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5(3):41-46 6.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2009作物学报35(10):1875-1883 7.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2009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4(4):41-46 8.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2009作物学报35(1):124-131 9.氮肥运筹模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2009中国粮油学报24(1):11-15 10.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周麦18碳氮转运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2009中国粮油学报24(10):23-27 11.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2008作物学报34(6):1080-1085 12.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处理和行距对不同品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2008安徽农业大学学报35(3):340-345 13.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07中国粮油学报22(1):26-29 14.孕穗至灌浆期土壤渍水对冬小麦N、P、K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2007安徽农业大学学报34(2):208-21 15.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渍水逆境对冬小麦N、P、K素营养的影响2006水土保持学报20(3):162-165 16.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2006作物学报32(9):1355-1360 17.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2005作物学报31(5):662-666 18.氮素营养对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2001中国粮油学报16(2):6-8 19.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2001作物学报27(4):434-441 20.孕穗期渍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00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7(4):325-327 21.孕穗期渍水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2000应用生态学报11(5):723-726 22.小麦穗轴和小穗轴维管束系统及与穗部生产力关系的研究1999作物学报25(3):315-319 23.小麦湿害生理及其与小麦生产的关系1997植物生理学通讯33(4):304-312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