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仁陟

个人简介

一、概况 张仁陟,男,汉族,1961年8月生,甘肃静宁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 二、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 1999年在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在职攻读博士,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9年遴选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2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历任资源环境系副系主任、主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等职; 曾多次赴澳大利亚、以色列、美国、法国、印度、阿根廷等国家开展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及考察,并受农业部委派多次前往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执行中国政府援非计划。 三、业绩 1、主讲课程 主讲本科生《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硕士研究生《生态学研究方法》、《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等课程,博士研究生《生态学研究前沿》、《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 3、指导研究生 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11人,博士研究生17人;指导在读硕士生20人,博士研究生8人。 4、科学研究 先后主持及参与完成甘肃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九五”旱农国家攻关、“九五”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等科研课题30余项。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3项。 5、代表性成果 (1)甘肃干旱内陆区特色经济作物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1-9。 (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2-9。 (3)提高甘肃黄土高原西部雨养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性,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2-9。 (4)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甘肃张掖)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4-9。 (5)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3-9。 (6)干旱地区“贫水富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3年,2-9。 (7)陇东旱塬中低产区农业持续增产技术体系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6-7。 (8)河西灌漠土春小麦测土施肥技术体系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奖,1993年,4-5。 6、主、参编教材(专著) (1)全国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壤学》(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第一主编。 (2)《中国城市地价研究—以兰州市为视角的考察》,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三编著者。 (3)《中国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参编。 (4)《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理论 潜力 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二编著者。 (5)《环境保护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参编。 (6)《新型多熟种植》,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参编。 (7)《环境土壤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参编。 8、其他成果 (1)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①多沙机井滴灌首部自动排沙控制装置及方法(ZL 2010 1 0261064.9); ②土壤湿度传感器安装装置(ZL 2010 1 0261072.3); ③节水灌溉决策支持系统(2010SR038675); ④自动灌溉控制系统(2010SR033648)。 (2)甘肃省地方标准: ①《旱地春小麦免耕秸秆覆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62/T1766-2009); ②《旱地豌豆免耕秸秆覆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62/T1767-2009) 9、荣誉称号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10年); 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9年); 甘肃省“333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

研究领域

保护性农业、节水农业、恢复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Tillage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crop yield in spring wheat-field pea rotation[J].Plant Soil & Environment,2016,62(6):279-285. 2.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a spring wheat–field pea sequence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in semi-arid Northwest China[J].NutrCyclAgroecosyst,2016,10(6):77-91. 3.GIS-based assessment of arable layer pollution of copper (Cu), zinc (Zn) and lead (Pb) in Baiyin District of Gansu Province[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1):803-811. 4.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a spring wheat–field pea rotation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 under conventional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8,107(1):43-55. 5.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肃中部高寒区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7,31(6):1185-1191. 6.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6,36(1):137-143. 7.长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黄土高原旱作土壤不同粒级复合体中酸解有机氮含量及分配比例变化[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3):659-666. 8.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流动及节水效应研究[J].草业学报,2016,25(5):192-201. 9.2001-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J].草业学报,2016,25(2):10-17. 10.不同施氮处理下旱作农田土壤CH4、N2O气体排放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1):3655-3661.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会理事、甘肃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