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付新苗

个人简介

付新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细胞逆境响应与代谢调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心实验室)主任,Email:xmfu(at)fjnu.edu.cn,fuxinmiao(at)pku.edu.cn,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理工10号楼209/105室 个人简介:1977年生,湖南岳阳人。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同年推荐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小分子热休克蛋白调节分子伴侣活性的机制。从2005年到2010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朱健康实验室和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ofKansasMedicalCenter)朱宝亭实验室从事植物抗氧化和二硫键异构酶方面的研究。从2010年10月起,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研究与膜蛋白生成质量控制相关的分子伴侣蛋白的作用机制,并拓展到细菌耐药领域。2016年10月正式加入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细菌耐药抗逆及耐药细菌杀灭策略方面的研究。 至今总计发表SCI论文52篇,被引用次数超过1250次,他引超过1000次,Hindex为20(WebofScience),参与编写由Springer出版的专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和4项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的《2011-2020年我国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以及科技部的《“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三五实施方案(建议)》的编撰工作;获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高端人才和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荣誉。实验室目前有讲师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1人。热忱欢迎有兴趣的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 所获科研基金和人才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大肠杆菌β桶外膜蛋白生成必需因子BamA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抗菌靶点的研究,31972918,2020.1-2023.12,58万,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线虫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7/Hsp12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延长寿命的作用机制,31770830,2018.1-2021.12,60万,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大肠杆菌ATP合酶的旋转催化和活性调控机制,31570778,2016.1-2019.12,60万,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大肠杆菌分子伴侣蛋白HdeA和DegP协同抵抗酸胁迫的分子机制,31270804,2013.1-2016.12,78万,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折叠酶DsbA、DsbC、PDI在活细胞内和天然底物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31100559,2012.1-2014.12,25万,结题,主持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折叠酶DsbA、DsbC、PDI在活细胞内和天然底物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2013.1-2014.12,5万,结题,主持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膜蛋白的生成、修饰、组装及质量控制,2012CB917300,2012.1-2016.12,100万,结题,学术骨干,首席科学家助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学部“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物化学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科),31440036,结题,参与编撰 科技部《“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三五实施方案(建议)》报告,参与编撰 2017年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 2017年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高端人才 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建设经费 研究兴趣 1.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 细菌耐药正成为严重的临床医学问题,威胁动物和人类的健康,研究细菌耐药的机制、寻找有效杀菌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本实验室从细菌休眠的角度研究细菌耐药的机理。休眠广泛的存在于细菌、植物、动物,例如熊和蛙的冬眠,结核杆菌在人体内的长期潜伏等。处于休眠状态的生物,代谢水平低,细胞停止生长分裂,抗逆能力增强,因此休眠是生物适应不利环境的重要策略。 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菌,抗逆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对所有抗生素几乎都不响应,即抗生素耐受(antibiotictolerance),这是目前诸多抗药细菌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细菌休眠的机理,包括怎样进入休眠、如何保持休眠、如何从休眠中苏醒等问题,既有基本的生物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本实验室以大肠杆菌为模型研究细菌休眠耐药的分子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适当的动物模型(大鼠、小鼠、斑马鱼等),以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象,研究开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杀菌新方法。这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 2.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蛋白生成的机制及其在抗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任何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胁迫(stressconditions,如极端的温度和酸碱度、干旱等等)。环境胁迫会诱导细胞内产生一大类具有保护功能的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也被称为“分子伴侣蛋白”或“胁迫蛋白”)。分子伴侣蛋白对细胞内的其它蛋白质进行广义的“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在蛋白质的“生、老、病、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分子伴侣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蛋白质质量控制的机制既有基本的生物学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作为药物设计的靶标。 本实验室关注和细菌膜蛋白生成有关的质量控制因子,例如参与外膜蛋白生成的因子SurA、Skp、FkpA、DegP、SecYEG、BamA等。主要借助活细胞非天然氨基酸光交联、化学交联等技术手段,研究这些蛋白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抗菌药物。由于这些靶标蛋白都位于细胞外套(外膜、膜间质、内膜外侧等),因此药物极易和靶标结合,不存在摄取效率低和药物外排的问题。和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其靶标通常是细胞质蛋白)相比,这类新型抗生素具有一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3.传统抗生素的增效减毒研究 开发新型抗生素固然是应对细菌耐药的重要策略,但其难度和风险巨大。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并没有新型结构类型的抗生素投入临床使用。另一方面,诸多传统抗生素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受制于耐药性和毒副作用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些抗生素的增效(增强杀菌效果)减毒(减少毒副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室以氨基糖糖苷类抗生素为重点,发展了多种增效减毒的方法,包括物理增强方法(如低离子休克、快速冰冻)和化学增敏剂等。这些方法能将不同类型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杀菌效率提高百倍到百万倍不等,同时,其药物暴露时间可以降低到一分钟。深入揭示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将为开发出应用于临床和动物疾病防治的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