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南开大学刘定斌教授团队近年来重要工作概览——细胞外囊泡分离分析新策略

南开大学刘定斌教授团队近年来重要工作概览——细胞外囊泡分离分析新策略

刘定斌,国家高层次人才,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随后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开展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通讯作者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Hot Paper及 ESI 高被引论文;论文他引6000余次,H因子38;已获授权专利十余项,并实现其中多项专利的成果转化;受邀担任Nanotheranostics 副主编、Targets 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流控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体外诊断分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委员等学术职务。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磷脂双层囊泡小体,其携带的特征性蛋白、核酸、脂质等生物分子往往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面对复杂样品中EV分离分析所面临的测量学难题,刘定斌教授团队以磷脂膜识别和功能化为特色,围绕EV的分离富集与检测展开研究,近年来取得代表性成果概览如下:


(一)提出了基于磷脂膜识别的EV分离新思想,建立了一套高效率、高纯度的通用型EV分离平台,为EV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离富集技术


EV所处的生物样本(如血清、尿液、唾液等)组成十分复杂,除了EV,还包含大量杂蛋白、游离核酸和代谢产物等非囊性杂质。这些杂质(特别是脂蛋白)的理化性质与小尺寸EV(又称外泌体)类似,使得常规的EV富集方法(如超速离心法和聚合物沉淀法)难以高效率、高纯度地将EV从复杂生物样本中分离出来,阻碍了后续EV标志物筛选与检测。为解决这一普遍性难题,刘定斌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磷脂膜识别的分离策略,实现了复杂临床样本中EV的高效率、高纯度富集,助力新型EV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图1)。

图1. 基于磷脂膜识别的两种高效分离富集EV的策略。在策略一中,DSPE-PEG-Mal()的疏水端自发插入到EV膜上,末端的Mal与磁球上的巯基发生点击化学反应,实现EV高效富集;策略二基于CP-PC高亲和力识别而富集EV,且在42℃条件下实现无损释放,无需加入额外试剂,为EV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分离富集技术。


首先,该团队采用DSPE-PEG-Mal分子作为磷脂特异性识别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物理插入的磷脂膜修饰策略。该探针的疏水端(DSPE)自发地插入EV磷脂膜中;PEG作为连接基团;Mal(马来酰亚胺)通过点击化学高效地与含巯基的磁球结合,实现EV的快速磁性富集。该方法对血清中EV的富集效率达到60%,纯度高于80%。


为了进一步提高EV分离富集的效率和纯度,他们设计了胆碱磷酸(choline phosphate, CP)功能化水凝胶磁球(简称MB@CP),利用CP与EV膜上的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 PC)形成高亲和力CP-PC多价配位键,实现了不同临床样本中EV的高效率、高纯度分离富集。而其他杂质(注:临床样本中的细胞及其碎片通常已被前处理去除)由于不含有致密的PC层,不会被MB@CP捕获。重要的是,CP-PC配位键可在42℃条件下快速断裂,从而将EV从磁球上释放下来,无需加入额外试剂,保障了EV的纯度和活性。MB@CP能有效地从临床血清、尿液和唾液中分离出EV,分离效率和纯度均达到90%以上,多项性能明显优于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聚合物沉淀和免疫磁珠法等常用方法(详细性能对比见表1),为EV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通用性的高效分离富集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 Adv. 20239, adf4568; Anal. Chem. 201991, 13633−13638; Anal. Chem201991, 12752−12759。


表1. 各种EV分离富集技术的性能对比


(二)设计了肿瘤微环境特异响应的膜插入肽,实现对肿瘤来源EV的选择性富集,结合组学筛选出了几个新型肿瘤EV标志物,开展了相关试剂盒研发工作,助力癌症早期筛查


生物样本中的EV来源多样,可由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血细胞等分泌。若能把肿瘤来源的EV选择性分离出来,将推动肿瘤转移和复发机制的基础研究,助力发现全新的肿瘤标志物。然而,这些来源不同的EV具有相似的尺寸和结构,用超速离心、聚合物沉淀和尺寸排阻等传统方法无法分离。近年来,一些基于肿瘤EV膜蛋白免疫识别的新兴分离平台展现出了良好的特异性,但由于EV膜蛋白表达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导致其分离效果较差。因此,发展具有肿瘤EV特异性的高效分离富集方法是该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


刘定斌团队开发了一种从血清中选择性分离富集肿瘤微环境来源EV(circulating tumor microenvironmen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 cTME-EV)的技术平台。这一成果以直接投稿的方式(direct submission)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2023120, e2214912120)上。该平台的技术核心是一种自主设计的双开关pH响应肽(简称D-S pHLIP),其在肿瘤弱酸性微环境(pH 6.2-6.8)中发生质子化,由亲水性的去折叠态变为疏水性的螺旋结构,从而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插入cTME-EV膜上;该螺旋结构进一步发生二次折叠,形成钩状结构,使其在体循环(pH 7.4)中依然牢牢锚定在cTME-EV中(图2A,B)。通过在D-S pHLIP的N端引入生物素(biotin),其与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磁球(简称MB@SA)高效识别,选择性地从血清中分离富集出cTME-EV。


刘定斌团队以肺癌和乳腺癌为研究对象,从模型小鼠血清中分离出cTME-EV进行肿瘤标志物筛选研究。超速离心法(ultracentrifugation, UC)是分离EV最常用的方法,被用于对照。刘定斌团队从D-S pHLIP组中鉴定出6256个差异基因,其中包含一些显著上调的hub基因(如Alb和Kng1)(图2C),可用作潜在的肿瘤标志物;而在UC组中仅发现332个差异基因,且没有筛选到和肿瘤相关的hub基因(图2D)。这一结果表明,通过选择性富集肿瘤来源EV,有助于筛选到全新的肿瘤标志物。

图2. D-S pHLIP平台用于cTME-EV的选择性分离富集及下游肿瘤标志物筛选。(A)D-S pHLIP的设计;(B)Biotin修饰的D-S pHLIP(Biotin-D-S pHLIP)用于cTME-EV选择性分离富集及其转录学研究示意图。Biotin-D-S pHLIP在体循环中(pH 7.4)处于去折叠态;进入肿瘤微环境(TME, pH 6.2-6.8)后,Biotin-D-S pHLIP变为螺旋结构,通过(i)直接插入EV和(ii)先插入细胞膜再排出EV两种模式成功修饰到cTME-EV上,再代谢到体循环中。结合磁分离技术将cTME-EV选择性富集,进行后续转录组学研究。(C)D-S pHLIP组和作为对照的UC组(D)的转录组学火山图结果及其所鉴定出的前十位hub基因。


基于上述高效EV分离富集和筛选技术,刘定斌团队利用大量临床实际样本开展了肿瘤EV标志物鉴定研究,首次发现了粪便中的EV(faecal EV, fEV)可作为结直肠癌无创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他们鉴定出两个表达在fEV上的结直肠癌标志物——CD147和A33,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可达到89%,远远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CEA(40%)(图3),且可用于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估。由于粪便与肠道有着特殊关联性,fEVs携带了结直肠肿瘤特异的生物信息,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为结直肠癌的无创诊断提供了便利,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发现填补了fEVs与临床诊断之间的空白,将有力推动结直肠癌基础研究,助力全新结直肠癌早筛试剂盒的开发。刘定斌团队与天津市人民医院、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达成了联合开发协议,助力该项研究的成果转化和临床推广。相关成果发表于J. Extracell. Vesicles 202312, 12300; Anal. Chem201890, 11273−11279; Anal. Chem202092, 2103−2111。

图3.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样本中EV的分离富集及其膜蛋白肿瘤标志物的鉴定与检测。


(三)建立了基于磷脂膜功能化的肿瘤EV标志物高灵敏、高通量检测新方法,为EV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临床样本中,癌症相关EV的浓度仅为107-108个/毫升,每个EV上的膜蛋白标志物仅为个位数,且存在较强的表达异质性,导致传统方法(如常规流式分析和酶联免疫法)难以检测。刘定斌团队围绕EV磷脂膜功能化,发展了EV膜蛋白标志物高灵敏检测方法,这些检测在临床常用的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上即可完成,无需研发新设备,有利于临床推广。


流式细胞仪作为一种细胞分析的主要工具,通常仅能检测300 nm以上的荧光标记颗粒;由于临床样本中的EV以外泌体为主,其尺寸介于30~150 nm之间,因此无法通过常规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为此,刘定斌团队开展了荧光标记和检测的方法学研究,开发了系列高灵敏探针,通过调控探针与颗粒表面的亲疏水相互作用,实现对纳米级生物颗粒的选择性标记和高灵敏检测。进一步,刘定斌团队构建了基于pH响应嵌段聚合物的EV可控组装系统,通过调节体系的pH值改变EV表面的亲疏水性,可将单个纳米尺寸的EV颗粒组装为微米尺寸的EV团簇,即可实现EV膜蛋白的高灵敏检测(图4),突破了常规流式细胞仪无法直接用于小尺寸EV分析的测量学瓶颈。该检测方法简单,所需样本量较小(10 μL),无需研发新设备,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202261, e202204518; Nano Lett. 202121, 8817–8823; ACS Nano 201913, 1421–1432; Small Methods 20226, 2101234。

图4.(A)pH响应嵌段聚合物的分子式及亲疏水相变机制;(B)利用pH介导小尺寸EV由纳米级单囊泡组装成微米级多囊泡聚集体,从而在常规流式细胞仪上实现小尺寸EV表面蛋白标志物检测。


EV膜蛋白高通量检测对于肿瘤标志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酶联免疫法是蛋白高通量检测的最常用方法,但其灵敏度较低,操作繁琐。如何同时实现EV膜蛋白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是该领域所面临的测量学难题。刘定斌团队以超小(2 nm)胶体金为标记单元,利用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纳米酶特性,建立了复杂样本中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在EV磷脂膜上包被超小尺寸胶体金,形成EV@Au复合结构,其表面的靶标膜蛋白被微孔板上负载的抗体特异性捕获。EV@Au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颜色深浅与目标膜蛋白的表达水平成正比,据此实现EV膜蛋白标志物的快速筛选(图5)。相较于常用的酶联免疫法,他们所发展的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2)仅使用一种抗体(无需检测抗体和酶标二抗);(3)大大简化了检测步骤。该方法的构建为EV膜蛋白标志物的高通量筛选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测量学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 Am. Chem. Soc2023145, 919−928; Theranostics 202010, 9303−9314。

图5. 基于胶体金纳米酶辅助的EV膜蛋白标志物高通量快速免疫检测。(A)检测示意图;(B)EV的TEM图;(C)EV标记了胶体金纳米酶的TEM及其放大图(D)。


病征晚现疗时误,囊泡早诊铺通途;

磷脂界面绘良策,磁性富集效纯足;

变构探癌无创检,巧量蛋白点踪属;

临床试样为实用,望以杏林济悬壶。


综上,刘定斌团队以复杂生物样本中肿瘤EV标志物筛选和检测为研究目标,围绕EV分离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化学测量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刘定斌团队正与临床一线团队合作,旨在发现更多高效的肿瘤标志物,并发展出更加便捷的检测方法,为癌症筛查、诊断、分型和预后提供全新的液体活检平台。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生物医学数据成像与可视化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香港大学
韩国
深圳大学
西湖大学
化学所
南科大
北化工
新加坡国立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