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研究者用高超的化学技巧和3D打印技术成功构建了人造器官组织,这项技术未来可能用于药物筛选实验,代替包括大鼠、兔子在内的实验动物,或许还可用于人类器官或组织的修复。Kevin Kit Parker和Jennifer A. Lewis领导的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文章,采用先进的多材料3D打印技术并结合心脏细胞的体外生长制造人造心,并用电子元件监测其跳动。(Instrumented cardiac microphysiological devicesvia multimaterial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Nature Mater., 2016, DOI: 10.1038/nmat4782)。
视频来源:Harvard University
通过3D打印技术,活组织首次和电子传感器相连,有时这种组合又被称为“器官芯片(organ-on-a-chip)”。器官芯片在将来可能会发展的更完善,甚至可作器官移植或修复。不过,当前最现实的应用应该还是药物筛选,用这种芯片代替实验室里的各种动物模型(如大鼠、兔子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避免动物伦理问题。
图1. 3D打印的器官芯片拥有很多小室,每个都有器官组织和电子传感器两部分。图片来源:Nature Mater.
3D打印这种人造器官,选择合适的“油墨”是关键,该团队尝试了多种油墨配方。例如,他们将热塑性聚氨酯与碳纳米颗粒混合,使3D打印的产物具有柔性和导电性。再将它们与绝缘的纯聚氨酯分层打印,制造出层状的悬臂结构,使其具备跳水板般的可弯曲度。
最后还要在材料外层打印上一层聚二甲硅氧烷,并带有一些凹槽,以供心脏细胞生长,心脏细胞可来自大鼠或者诱导自人类干细胞。这些细胞会自组装成薄层状的脉动组织。脉动组织的跳动会改变悬臂的弯曲度,进而改变其导电性。如果在油墨中混入银,人造器官就能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连接,如示波器、电源控制器等。这使器官的机械跳动变成电信号。
图2. 器官芯片的3D打印流程。图片来源:Nature Mater.
研究者用两种已经上市的药物来验证他们的器官芯片确实有用。他们对人造器官施药,并通过电信号报告细胞的反应。异搏定(verapamil)是一种冠状动脉扩张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降低器官芯片的跳动强度。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是一种β受体激动剂,用于支气管哮喘及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它能增加器官芯片的跳动强度。
图3. 药物对人造心脏的效果显著。图片来源:Nature Mater.
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Michael C. McAlpine认为器官芯片能否应用于药物筛选还有待观察,但这项工作至少证明了3D打印器官芯片的可行性。McAlpine去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同样用3D打印技术构建了平台,观察了病毒对神经细胞的影响(Lab Chip, 2015, DOI: 10.1039/c5lc01270h)。
过去,研究者构建早期的器官芯片非常依赖类似光刻这样的技术,但它们往往并不支持使用活细胞做“原材料”。而此次哈佛团队则证明3D打印技术完全可以制造出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器件。
Lewis还说到,他们的技术不光对心脏细胞有效,还能用于构建其他人造器官组织以及其他传感器。
氘评:
将机械力变成电信号好像是高中物理介绍的内容,原理上并不复杂。就如文章作者说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油墨。研究者选用心脏作为模拟对象显然是有很多考量的,例如心脏的脉动是非常明显的活力信号、机械力变为电信号的物理很简单等。而其选用的药物分子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脉动促进或抑制药物,效果直观。但文章中尚缺乏详细的人造心脏中细胞健康程度的表征,仅仅靠脉动恐怕很难全面反映人造心脏与真正心脏的功能相似度。
另外,如果想把这一技术拓展到其他器官,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生化指标简易地在体外变成电信号,毕竟能噗噗跳的器官不多。
但不管怎么说,小氘还是很佩服研究者的巧妙构思和精细操作。
1. http://www.nature.com/nmat/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at4782.html
2. http://cen.acs.org/articles/94/i43/3-D-printer-builds-heartchip.html
(本文由氘氘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