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神曲的旋律暂且先放在一边,在主打“绿色化学”的今天,化学圈里的“super star”们也在用“电”、用“光”催化化学反应,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地演绎着化学中的神话。比如说Phil S. Baran发表在《Nature》上的电催化烯丙位氧化(点击阅读详情),再比如说David W. MacMillan发表在《Science》上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点击阅读详情)。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发表在《Nature》上题为“Cooperative electrocatalytic alcohol oxidation with electron-proton-transfer mediators”的新上好文(DOI: 10.1038/nature18008),利用电子质子转移媒质实现了醇羟基的电催化氧化。作者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系的Shannon S. Stahl(香农-斯塔尔),他一直致力于绿色化学方面的研究,包括氧气参与的氧化反应、利用太阳能驱动反应等,也曾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包括上海有机所的刘国生研究员和浙江大学的陆展研究员等。
Shannon S. Stahl教授。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Cu/TEMPO(2,2,6,6-tetramethyl-1-piperidine N-oxyl)及类似的催化体系用于醇羟基的氧化反应,已被广泛研究。早期人们以为,在这样的共催化体系中,铜的作用是用于催化氧气氧化羟胺到氮氧化物,但后来的研究发现,Cu/TEMPO催化体系和半乳糖氧化酶(图1e,活性位点为酪氨酸衍生的苯氧基自由基结合在二价铜中心)的作用机理类似,都是二价铜和氧自由基作为氧化剂的协同机理,是两个一电子的氧化剂,而不同于许多常规的氧化体系(如TEMPO+、四价铬、三价碘、二价钯、三价铱等)是一个两电子氧化还原步骤。如图1c,单独的TEMPO氧化是氮氧化物得到两个电子,而在图1d中,Cu/TEMPO共氧化体系中铜得到一个电子,氮氧化物得到一个电子,可以看出,共催化剂是电子转移的媒质,同时也是质子转移的媒质。
图 1. 图片来源:Nature
这种独特的Cu/TEMPO共氧化在电催化的醇羟基氧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能在非常低的电极电势下就能产生TEMPO•自由基,而不是像产生TEMPO+正离子那样,需要较高的电极电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作者在无氧条件下设计了如下实验:通过记录联吡啶铜络合物/TEMPO(bpy)Cu/TEMPO的电化学行为,显示了(bpy)Cu(II)/(bpy)Cu(I)和TEMPO+/•分别在 −0.18 V和 +0.24 V准可逆的特点(图2a)。在缺少质子源的情况下,循环伏安图中观察不到TEMPO/TEMPOH的氧化还原特征,而在加入布朗斯特碱2,6-二甲基吡啶 2,6-lutidine(同时也是质子受体)后,就可以发现(bpy)Cu(II)(OTf)2有效促进TEMPOH到TEMPO的氧化。如图2b所示的催化循环,(bpy)Cu(II)和苄醇以及TEMPOH的分光光度证据则表明(bpy)Cu(II)能促进苄醇和TEMPOH二者的氧化,电化学再生(bpy)Cu(II)则为醇电催化氧化提供了依据(图2)。
图 2. 图片来源:Nature
没有布朗斯特碱存在时,(bpy)Cu(II)(OTf)2的电化学行为不受TEMPOH和苄醇的影响,当加入2,6-lutidine时,(bpy)Cu(II)/(bpy)Cu(I)的阳极峰值电流略有增加,这大致反映了铜催化剂在循环伏安扫描时刻的催化效率,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它碱也进行筛选,包括N-甲基咪唑(NMI),4-(二甲氨基)吡啶,2-(二甲基氨基)吡啶,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三乙胺、二异丙胺、异丙胺、丁胺,二丁胺、正丁胺和NaOH水溶液(详细信息参考原文补充材料),通过筛选,发现三乙胺特别有效。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来对(bpy)Cu/TEMPO/Et3N催化体系的催化效能进行评估,并在一定的扫描速率下进行分析,在该速率下,和反应速率成正比的催化电流对扫描速率没有依赖性,只对Et3N和TEMPO表现出了相关性,这两个组分的浓度分别选定为50 mM 和5 mM,在这样的条件下,催化电流对[(bpy)Cu]表现出了一级线性相关,而对[PhCH2OH]表现为半序相关。采用之前文献(ChemElectroChem, 2014, 1, 1226-1236)提到过的动力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S形的循环伏安图表明电催化不受碱、底物或者TEMPO向电极扩散的影响,催化电流只取决于有催化剂参与的那些化学步骤。
另外动力学同位素实验和Hammett方程表明,当分别氧化苄醇PhCH2OH和氘代苄醇PhCD2OH时,对于(bpy)Cu/TEMPO催化体系,动力学同位素效应为1,而对于单独的TEMPO催化体系,动力学同位素效应为3.2,且其Hammett方程数据和醇羟基的氢转移到TEMPO+的氢转移步骤为决速步是一致的(图3a,b)。
图 3. 图片来源:Nature
而利用三种不同催化体系(bpy)Cu/TEMPO、(bpy)Cu/ABNO和单独的TEMPO对六个不同位阻和电性的醇羟基的电催化氧化可以看出,两个铜/氮氧化物(bpy)Cu/nitroxyl催化体系的速率明显高于单独的TEMPO催化体系,发生反应的电势低了0.5 V(-0.14对+0.36)。而(bpy)Cu/ABNO 活性高于 (bpy)Cu/TEMPO则反映了位阻效应在该类反应中的重要影响。
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在铜/氮氧化物催化体系中,经历了一个质子/两个电子氧化的协同催化过程。这种产生醛酮的方式让人不禁想起贵金属催化氧化中常见的“β-氢消除”过程,不同的是,(bpy)Cu/TEMPO催化体系中,并不是直接的氢转移到金属中心,而是一个协同的过程,二价铜作为吸收一个电子的氧化剂,而氮氧化物则是质子电子接受体,既吸收一个电子,也得到一个质子。
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采用(bpy)Cu/TEMPO催化体系实现了醇羟基的电催化氧化,通过对于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索,可以看出,这种共催化剂实际上经历了协同催化的机理,是质子电子转移媒质,不同于以往的两电子转移的氧化,这是两个一电子转移的氧化过程,这种新型的电催化氧化模式,可以在较低的电极电势下发生反应,不仅是一种节能高效的反应,还是对传统的电子质子转移分开的催化体系的重要补充,将在电催化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8008.html
Shannon S. Stahl课题组主页:http://stahl.chem.wisc.edu/sta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