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与相应的抗原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和较高的亲和力,近年来作为治疗蛋白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由于抗体具有“Y”型结构和较大的分子尺寸(≥ 150 kDa),本身难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往往需要借助载体将其运送到指定位置。目前,研究人员尝试利用运送蛋白质的方法来实现抗体的输送,例如利用病毒、多肽、脂质体、聚合物以及纳米粒子等作为载体,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络合抗体并将其运送至细胞内。然而,以上方式均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如运送效率低、制备方法复杂、稳定性差、无法可控释放以及溶酶体包吞等;另外,化学或基因修饰的抗体往往会破坏抗体-抗原的结合力,因此限制了抗体作为治疗蛋白在临床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姚少钦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成功设计了一种可降解的硅纳米粒子胶囊,实现了对抗体的高效运送和可控释放。他们利用乏氧环境敏感的偶氮键作为二氧化硅纳米胶囊的交联点,并将抗体包裹在纳米胶囊内部。硅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使内部负载的抗体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为了提高纳米体系进入细胞的能力,作者通过生物正交反应在其表面修饰了一层聚二硫分子。前期的研究工作表明,聚二硫可通过巯基介导的方式透过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质,避免溶酶体的包吞,从而大大提高纳米体系进入细胞的能力。在肿瘤的乏氧环境中,体系中的偶氮键发生断裂,促使硅纳米胶囊降解、释放出抗体蛋白并保持高活性(~91.3%)。为了使释放过程可视化,他们掺杂了含有偶氮键的黑洞淬灭剂分子和荧光素,在抗体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荧光素荧光的增强,实现了抗体释放的实时检测。因此,该体系可高效、快速地运送抗体,并在肿瘤乏氧条件下刺激释放和实时荧光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成功运送治疗抗体Cetuximab(一种FDA批准的用于癌症治疗的抗体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并在乏氧条件释放出高活性的抗体,实现对目标蛋白EGFR表达水平的调控和肿瘤细胞活性的抑制。该硅纳米胶囊体系具有优异的性能,可用于细胞内前药抗体的高效运送,并有望实现蛋白分子药物在疾病中的治疗。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 上。
该论文作者为:Peiyan Yuan, Hailong Zhang, Linghui Qian, Xin Mao, Shubo Du, Changmin Yu, Bo Peng and Shao Q. Yao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Functional Native Antibodies under Hypoxic Conditions by Using a Biodegradable Silica Nanoquencher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481, DOI: 10.1002/anie.201705578
姚少钦教授团队简介
姚少钦,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分子调控生命过程研究,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特异性标记、蛋白质组学、高通量筛选、化学生物传感、药物传输、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等;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Lancet、Nat. Commun.、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urr. Opin. Chem. Biol.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高水平学术论文共计190余篇,引用超过5700次,H-index为43,并申请美国和新加坡专利7项。姚少钦课题组热情欢迎化学、生物学等相关背景的学生申请加入团队,更多细节请浏览课题组主页https://blog.nus.edu.sg/yaolab/。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39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